[实用新型]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5631.6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1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三德明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44 | 分类号: | B29C70/44;B29C70/5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廖吉保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作 碳纤维 复合材料 轮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作轮圈的治具,尤其是指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
背景技术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等诸多优点,用于自行车制造可大大减轻整台自行车的重量,现已在自行车行业被广泛使用。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加工形成后轮圈质量不高。
公开号为CN2763009Y公开一种碳纤维自行车轮圈,其具体实施方式中公开所述碳纤维自行车轮圈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可以概括为:先形成轮圈状的模具,然后在模具外包覆缠绕碳纤维复合材料纸,且由轮圈的最内层结构开始包覆缠绕,而最后包覆缠绕轮圈的外观层,包覆缠绕完成后,经加热加压形成轮圈形状;加工模具抽掉,形成碳纤维自行车轮圈轮廓,然后放入模具热压成型。其缺陷在于: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纸包覆缠绕于模具外,在包覆缠绕过程中必然产生折皱,使得成型后的碳纤维自行车轮圈凹凸不平,影响碳纤维自行车轮圈整体强度及其美观。
鉴于现有技术碳纤维自行车轮圈制作方法的所述缺陷,本发明人研发出一种克服所述的缺陷的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方法及治具,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由所述治具制作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具有强度好且外形美观等优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由第一夹具及第二夹具组成;第一夹具及第二夹具合并并拢为一整体后,周缘形成轴向“U”型槽。
进一步,第一夹具一侧中间形成凸起的贴合面,对应地,第二夹具一侧中间也形成凸起的贴合面;第一夹具的贴合面与第二夹具的贴合面贴合使得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的周缘形成“U”型槽。
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合并并拢为一整体,使周缘形成轴向“U”型槽;
二,在“U”型槽的内壁及底部贴上外观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纸;
三,在外观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纸上贴碳纤维角度结构纱;
四,在“U”型槽中放气袋;
五,封“U”型槽口。
进一步,在步骤五之后还包括步骤六,拆除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将初成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放入模具中,再将模具放入成型机给气袋充气并加热;解气解压后从成型机拉出模具,开模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第一夹具及第二夹具合并并拢为一整体后,周缘形成轴向“U”型槽,在“U”型槽的内壁及底部贴上外观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纸。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平面贴的方法将碳纤维复合材料纸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即将碳纤维复合材料纸平贴在“U”型槽的内壁及底部,由外观层往内层结构平贴,而不是通过包覆缠绕的方法。因此,由本实用新型治具及方法制作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具有强度好且外形美观的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组合侧视图。
标号说明
第一夹具1 贴合面11
第二夹具2 贴合面21
“U”型槽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治具,由第一夹具1及第二夹具2组成。
第一夹具1及第二夹具2合并并拢为一整体后,周缘形成轴向“U”型槽3。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具1一侧中间形成凸起的贴合面11,对应地,第二夹具2一侧中间也形成凸起的贴合面21。第一夹具1的贴合面11与第二夹具2的贴合面21贴合,使得第一夹具1与第二夹具2的周缘形成“U”型槽3。当然,第一夹具1及第二夹具2可以为其它结构,只要能实现第一夹具1及第二夹具2合并并拢为一整体后,周缘形成轴向“U”型槽3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轮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第一夹具1与第二夹具2合并并拢为一整体,使周缘形成轴向“U”型槽3。
二,在“U”型槽3的内壁及底部贴上外观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纸。
三,在外观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纸上贴碳纤维角度结构纱(碳纤维角度结构纱为碳纤维纱的一种),所述方法为现有技术,其具体过程此处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三德明复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三德明复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56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