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泥泞地段车辆行走用沉降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2372.7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3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左二伟;黎毅;赵闻海;智洪安;万红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勘探局油田建设处 |
主分类号: | E01C9/08 | 分类号: | E01C9/08;E01C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任利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泞 地段 车辆 行走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泥泞地段车辆行走用沉降板。
背景技术
在泥泞地段,装载待安装设备、材料及大型施工机械的车辆急需进场施工作业,因无合适的道路,车辆无法进场。传统的解决方法为,铺设石子路面通行。这样的做法,一方面需要其他工种配合,有些地方运送沙石的路途比较远,运输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很长,延误工期;另一方面石子不可回收,造价高,更重要的是土地难以复耕,破坏了生态环境。对于抢险救灾车辆、医疗救护车辆来说,采用临时在路面上铺设石子的方法显然对时间造成极大延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泥泞地段车辆行走用沉降板,可以使车辆迅速、顺利地通过泥泞地段,而且对环境无影响。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泥泞地段车辆行走用沉降板,包括多根依次紧挨着的沉降钢管,各所述沉降钢管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个平面内,各所述沉降钢管的长度相同且两端对齐排列成钢管排,所述钢管排的两端设有边框钢管,各所述沉降钢管的端口分别焊接在所述边框钢管上,所述钢管排的两端之间设有将各所述沉降钢管捆绑为一体的抱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利用沉降板,可以增大对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从泥泞段边缘顺序排放沉降板,车辆在沉降板上行走,可以顺利进入指定施工作业区域。该沉降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快捷方便,可以随车携带,车辆遇到泥泞路段无需等待其他工种支援,沉降板使用后可以回收,以便下次重复使用,而且对原路段的生态环境不造成影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抱箍沿所述沉降钢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两道或两道以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相邻两沉降钢管之间采用点焊相互连接。相邻两沉降钢管之间采用点焊连接后,整个沉降板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抗变形能力更好,可减少抱箍的数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沉降钢管和边框钢管的直径为Φ76mm~Φ89mm,壁厚为3mm~5mm;所述抱箍采用50mm×6mm的扁铁制作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钢管排的宽度为1200mm,长度为3000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泥泞地段车辆行走用沉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降钢管、2边框钢管、3抱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泥泞地段车辆行走用沉降板,包括多根依次紧挨着的沉降钢管1,各沉降钢管1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个平面内,各沉降钢管1的长度相同且两端对齐排列成钢管排,钢管排的两端设有边框钢管2,各沉降钢管的端口分别焊接在边框钢管2上,相邻两沉降钢管之间可以采用点焊相互连接,增强抗变形能力。钢管排的两端之间设有将各沉降钢管捆绑为一体的抱箍3,抱箍3可以沿沉降钢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两道或两道以上。
沉降钢管1和边框钢管2可以采用废旧钢管或钻杆,优选直径为Φ76mm~Φ89mm,壁厚为3mm~5mm。抱箍3可以采用50mm×6mm的扁铁制作而成。钢管排的宽度优选为1200mm,长度为3000mm。
事先制作多块沉降板备用,当车辆遇到泥泞路段或短距离沙漠地段时,从泥泞段边缘采用挖机,利用钢丝绳套在沉降板对角起吊,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上顺序排放沉降板,接着车辆从沉降板上面通行;由于沉降板的数量不可能一次性满足泥泞地段排放长度要求,因此起始端沉降板顺序起吊,向前循环排放,直至车辆进场。车辆进入指定施工区域,卸下设备、材料后,采用同样方法车辆反向退场。沉降板使用后可以回收,以便下次重复使用,而且对原路段的生态环境不造成影响。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勘探局油田建设处,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勘探局油田建设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23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转向机压块
- 下一篇:一种单环复合结构的三瓣式内支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