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0086.7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4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高松;孟子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24 | 分类号: | A01G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赵慧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气候室 温湿度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湿度调节系统,尤其是一种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接受一定量的光照是植物获得净生产量的必要条件,因为植物必须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消耗,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强度。根据植物对光需求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在明亮的阳光下发育得很好,而在遮阴条件下却引起死亡,这类植物如马尾松以及绝大多数草原植物和荒漠植物,叫阳性植物。有的植物,例如生于林下的草本植物酢浆草等,生长于非常阴暗的条件下,而生长条件的控制可以使用人工气候室进行调控。
智能人工气候室简称人工气候室,它能模拟自然界的各种气象条件,按照实验要求精确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复现各种气候环境,为研究不同物种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现有的人工气候室是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生长程度人为调节人工气候室的温度和湿度,适时补充水和热量。这种控制方式完全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无法做到精确控制、从而使调节不准确,不精确,还会造成能量的浪费。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精确、节能的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包括用于检测人工气候室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检测人工气候室湿度的湿度检测元件、控制为人工气候室制冷、加热和加湿的控制器、为人工气候室制冷的可控制冷装置、为人工气候室加热的可控加热装置和为人工气候室加湿的可控加湿装置;所述温度检测元件和湿度检测元件置于所述人工气候室内,且均连接所述控制器输入,所述控制器输出连接所述可控制冷装置、可控加热装置和可控加湿装置的控制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控制冷装置包括顺序连接形成制冷回路的变频压缩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置于所述人工气候室内,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变频压缩机组的变频控制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控制冷装置包括顺序连接形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组、电子膨胀阀、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置于所述人工气候室内,所述控制器输出连接所述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端。
对于上述方案,优选的,所述压缩机组为变频压缩机组,所述控制器输出连接所述变频压缩机组的变频控制端。
所述变频压缩机组可为变频压缩机或由变频器和压缩机相连接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控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器以及具有控制端和两个电源端子的可控开关元件,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的控制端控制其两个电源端子的导通,所述电加热器置于所述人工气候室内;所述控制器输出连接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的控制端,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的两个电源端子、电加热器和电源串联形成电加热器电源电路,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电源端子的导通与否来控制所述电加热器的通断电。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控加湿装置包括电加湿器以及具有控制端和两个电源端子的可控开关元件,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的控制端控制其两个电源端子的导通,所述电加湿器置于所述人工气候室内,;所述控制器输出连接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的控制端,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的两个电源端子、电加湿器和电源串联形成电加湿器电源电路,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可控开关元件电源端子的导通与否来控制所述电加湿器的通断电。
所述可控开关元件可为三极管或晶闸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人工气候室自动控制人工气候室的温湿度,使人工气候室的温湿度控制更加智能化,从而使控制更加精确,其可在达到预定温湿度时较快(依靠电子元件的灵敏性)停止加热、制冷和加湿,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的可控制冷装置的第一种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的可控制冷装置的第二种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的可控加热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温湿度调节系统的可控加湿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00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动态变异策略的群体全局优化方法
- 下一篇:生物微样品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