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屏蔽隔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0517.1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02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顾国荣;魏建华;李晓勇;海明雷;赵海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3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屏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屏蔽隔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一些新建的城镇中居民小区周边往往存在大型加工厂房。厂房内大型加工设备运转时,不仅会对周边小区产生噪声污染,其产生的低频振动波还可能对周边建筑物产生振动影响。如加工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建筑物的自振频率较接近,加工设备运转时,二者易产生“类共振”现象,导致建筑物内的居民会有明显的振感,影响居住的舒适度。
抗振动干扰问题一直是振动方面的热点问题,工程上常采用垂直于地表的填充沟来屏蔽被保护建筑物,达到隔振目的。采用填充沟隔振时,需根据实际振动波频率、波长确定宽度、长度、深度及填充材料等。传统的填充沟具有以下缺陷:1、受土体自身稳定性影响,一般填充沟设置深度较浅。2、对于频率较低、波长较长的振动波,填充沟深度较浅,振动波绕过填充沟后继续传播,导致隔振效果不明显。3、对于宽度较宽、深度较深的填充沟,造价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地下屏蔽隔振结构,该结构采用多排交错布置的隔振孔以形成隔振结构,隔振孔内设置有中空柱体,中空柱体内部充填有填充体,中空柱体与隔振孔之间亦设置有填充体,中空柱体与填充体不但提高了隔振孔的结构稳定性,还通过不同材料界面之间振动波的传递差异,减少振动透射的能量,从而提高隔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地下屏蔽隔振结构,设置于建筑物与振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结构包括至少两排隔振孔,同排的所述隔振孔之间呈间隙设置,排与排之间的所述隔振孔呈交错队列状排布,所述隔振孔内设置有填充体。
同一排中相邻两个所述隔振孔之间的间隙距离不大于所述隔振孔的直径。
所述隔振孔内设置有填充体指的是:所述隔振孔中设置有中空柱体,所述填充体充满于所述中空柱体的中空腔内。
所述隔振孔与所述中空柱体之间为具有间隙,且所述空隙之内充填有所述填充体。
所述填充体为膨润土泥浆填充体。
所述中空柱体为波纹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用多排隔振孔内插波纹管填充膨润土泥浆的隔振结构,单个圆形隔振孔自身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有效增加成孔深度。多排隔振孔交错布置,整体形成隔振结构,可有效增加隔振结构的深度。隔振孔内插波纹管并填充膨润土泥浆,一方面保证隔振孔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材料界面之间的差异,减少振动波透射的能量,从而提高隔振效果。对于频率较低、波长较长的振动波,采用本种地下屏蔽隔振结构,可明显增加隔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图中1-4标记分别为:第一排隔振孔1、第二排隔振孔2、波纹管3、膨润土泥浆4。
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隔振结构由第一排隔振孔1、第二排隔振孔2组成,其中第一排隔振孔1或第二排隔振孔2的同排隔振孔之间均以一定距离间隔设置,第一排隔振孔1与第二排隔振孔2之间的隔振孔呈交错队列状排布,即第二排隔振孔2位于第一排隔振孔1的两个隔振孔1之间间隙的轴线方向上,这样能使得当振动穿越第一排隔振孔1之间的间隙之后,被设置于该间隙竖直方向上的第二排隔振孔2阻挡,从而提高隔振结构的隔振效果。此处额外需要说明的是:同一排中相邻两个隔振孔之间的间隙距离不大于隔振孔的直径,即第一排隔振孔1之间的间距不大于第二排隔振孔的直径,这样能进一步提高隔振效果。
第一排隔振孔1与第二排隔振孔2之内均固定设置有作为中空柱体的波纹管3,波纹管3与第一排隔振孔1、第二排隔振孔2大小、形状相匹配,且为通长设置,波纹管3与第一排隔振孔1、第二排隔振孔2之间留有间隙。第一排隔振孔1、第二排隔振孔2与波纹管3之间的间隙之中均设置有作为填充体的膨胀土泥浆4,波纹管3的空腔内部亦填充有作为填充体的膨胀土泥浆4,其目的在于:既提高了隔振孔的结构稳定性,又利用不同材料对波的传递差异提高隔振效果。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单孔的成形步骤如下:采用正循环泥浆护壁回旋钻进成孔。成孔达设计深度后,插入波纹管3并将膨润土泥浆4灌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05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