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天然纤维织物面内渗透率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33545.2 | 申请日: | 2013-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0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蔡晶;祝颖丹;秦永利;孟令军;滑聪;范欣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祝莲君;刘真真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纤维 织物 渗透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测试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天然纤维织物面内渗透率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隔热、价廉、资源丰富、可降解、可再生等优点,使其在建筑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与日俱增。近年来,国内外主要采用成型效率高、环境污染少、工业成本低的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LCM技术)来制备高性能天然纤维复合材料。而天然纤维织物的渗透率是制约LCM技术成功制备天然纤维复合材料与否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天然纤维织物与合成纤维有着明显的差别,如织物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编织方式以及与树脂接触界面方式不同。国际上尚未有测试天然纤维织物面内渗透率标准方法。
纤维织物的渗透率分为饱和渗透率和非饱和渗透率,其主要差别在于饱和渗透率主要是控制测试液体在模腔中的宏观流动,而非饱和渗透率时控制流动前沿,与复合材料制品的干斑、孔隙等缺陷相关。
传统的测试饱和或非饱和渗透率的测量装置主要是针对玻璃纤维等没有吸收膨胀现象的合成纤维。但由于天然纤维织物的成分不同于合成纤维,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既测量天然纤维面内饱和渗透率又能测试天然纤维面内非饱和渗透率的测量装置对于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天然纤维织物面内饱和或非饱和渗透率的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
容器,所述容器用于盛装测试液;
微型齿轮泵,所述微型齿轮泵的进口与所述容器相连;
模具,所述模具的注胶口与所述微型齿轮泵的出口相连,所述模具的模腔中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沿模腔内测试液流动方向直线分布于所述模具的模腔中或者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布在以模具注胶口为圆心的圆周上;
数据采集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连;以及
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用于拍摄所述模具内测试液流动前锋位置。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模具还包括:钢制下模板、钢制上模板框架、钢化玻璃上模板和加热管道,其中,钢制上模板框架置于钢制下模板的两端,钢化玻璃上模板置于钢制上模板框架上方,加热管道位于钢制下模板内。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布在以模具注胶口为圆心的一个或多个圆周上,优选的圆周数为1-4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变频器,所述变频器与所述微型齿轮泵相连并且用于调节微型齿轮泵转速。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设置在所述模具的注胶口与微型齿轮泵的出口之间。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模具还包括出胶口,所述出胶口处设有流量计。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模具的注胶口和出胶口分别位于模腔的前后两端。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模具的注胶口位于模腔的中心,出胶口位于模腔的前后两端。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出胶口的个数为2-4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收集器,所述收集器与流量计的出口相连接,用来收集流出的测试液。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个数为1-8个,优选为3-6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个数为4-16个,优选为8-12个。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压力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压力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测量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测量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开发了一种天然纤维面内饱和或非饱和渗透率的测量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测量装置可对天然纤维织物面内饱和或非饱和渗透率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测定的数值不仅重复性好而且稳定。
天然纤维织物面内渗透率的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测量装置主要是指应用于树脂基复合材料中的纤维增强体在铺层面内饱和或非饱和渗透率的测量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35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