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定向引流防爆脱离避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23766.1 | 申请日: | 2013-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1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梁丽祯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丽祯 |
主分类号: | H01C7/12 | 分类号: | H01C7/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陈领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向 引流 防爆 脱离 避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定向引流防爆脱离避雷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后接避雷器是在绝缘外套装入避雷器芯体后,一般设有防爆功能。所述防爆功能的分热熔性和热爆性两种,但均未设定向引流保护爆破装置,导致避雷器因老化等因素在发生闪络时,压力释放不能定向形成粉碎性爆炸,常常发生高压端爆炸产生弧光接地。专利号为ZL01235792.8,专利名称为《防爆自动脱离型避雷器》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在阀片与下电极之间装有铝片。但在爆炸强大气流作用下,铝片发生变形,气流走向不能得到控制,经常因为粉碎性爆炸引发弧光接地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定向压力释放,并且防止避雷器脱离时弧光接地的定向引流防爆脱离避雷器。
本使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定向引流防爆脱离避雷器,包括本体和安装在本体内的芯体,所述芯体包括绝缘筒以及自上而下安装在绝缘筒内电性连接的上电极、压缩弹簧、阀片、定向引流罩、下电极和接地螺柱,在定向引流罩与下封盖之间设置射钉弹;所述下封盖与定向引流罩连接处设置薄弱结构。
所述定向引流罩可以为非平面型的U型定向引流罩,当发生爆炸时,通过U型定向引流罩使爆炸产生的向上气体通过U型定向引流罩改变方向,反向向下冲击。非平面型的U型罩,可有效约束向上气流遇到U型定向引流罩时反向向下使气流不至于通过U型定向引流罩与绝缘筒之间的缝隙向上冲击,达到定向引流效果。
所述薄弱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下封盖与定向引流罩连接处的两处结构强度相对薄弱的双重压力释放口,即在螺纹连接处和封盖内腔最大直径处底部设置释放口,以确保避雷器在射钉弹爆炸后气流冲击力使一处结构薄弱处剪切断裂,避雷器阀片脱落,从而提高了断裂的可靠性。
所述本体包括内均压层和设置在内均压层外表面的绝缘层,在所述绝缘层外表上部设置屏蔽层,有效避免弧光接地。
在屏蔽层形成有效防止避雷器脱离时弧光接地的抗爬电伞裙。
当射钉弹爆炸时在气流冲击到U型定向引流罩时,由于U型定向引流罩向下的引流作用,使气压向下释放,下封盖在两处结构强度相对薄弱的双重压力释放口处在双重压力下断裂释放,确保压力安全释放,接地螺柱和底盖断裂脱落后,阀片脱落,外套的抗爬电伞裙有效防止了避雷器脱离时的孤光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是:避雷器外套表面为屏蔽层与绝缘层的复合体,可有效防止弧光接地;避雷器芯体内有U型引流装置,可保证避雷器老化或受到强雷冲击后,定向脱落;避雷器封盖有双重结构薄弱点,确保定向爆破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定向引流防爆脱离避雷器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定向引流防爆脱离避雷器,如图1所示,其包括本体1和安装在本体1内的芯体,所述芯体包括绝缘筒3以及自上而下安装在绝缘筒3内的电性连接的上电极2、压缩弹簧4、阀片5、定向引流罩6、下电极9和接地螺柱10,在定向引流罩6与下封盖7之间设置射钉弹8;所述下封盖7与定向引流罩6连接处设置薄弱结构106。所述薄弱结构106为设置在所述下封盖7与定向引流罩6连接处的两处结构强度相对薄弱的双重压力释放口,即螺纹连接处和封盖内腔最大直径处底部,以确保避雷器在射钉弹爆炸后气流冲击力使一处结构薄弱处剪切断裂,避雷器阀片脱落,从而提高了断裂的可靠性。所述下封盖7通过细牙螺纹105与绝缘筒3连接。所述定向引流罩6可以为非平面型的U型定向引流罩,当发生爆炸时,通过U型定向引流罩使爆炸产生的向上气体通过U型引流罩改变方向,反向向下冲击。非平面型的U型定向引流罩,可有效约束向上气流遇到U型定向引流罩时反向向下使气流不至于通过U型定向引流罩与绝缘筒之间的缝隙向上冲击,达到定向引流效果。
所述本体1包括内均压层101和设置在内均压层101外表面的绝缘层102,在所述绝缘层102外表上部设置屏蔽层103,可有效避免弧光接地。所述屏蔽层103通过电线接地。屏蔽层103形成有效防止避雷器脱离时弧光接地的抗爬电伞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丽祯,未经梁丽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237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用于调整内燃机的损耗扭矩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