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6930.8 | 申请日: | 2013-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4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欢;尹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小欢;尹常春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0J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以及采用该种车门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技术领域中,保护驾乘人员安全已经成为汽车制造的重要要求。在现今正面碰撞安全技术极具完善的时候,侧面碰撞安全保护被严重忽视。
现实证明,虽然侧面碰撞的概率较低,但是造成死亡的几率却相当高。在汽车正面和后面碰撞的时候,往往有前发动机舱或者后备箱缓冲,以及前后保险杠的保护,碰撞能量在到达驾乘人员时,已经被上述结构的溃缩吸能基本吸收,而侧面碰撞则只有车门作为保护,碰撞能量直达驾乘人员的身体,造成致命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车门对于侧面碰撞保护不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车门,包括车门主体,还包括设置在车门主体内部的保护钢梁,所述保护钢梁包括第一三叶型保护梁、第二三叶型保护梁以及X型保护梁,所述第一三叶型保护梁设置在X型保护梁一侧,所述第二三叶型保护梁设置在X型保护梁另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叶型保护梁包括三根保护梁,其中三根保护梁的其中一端铆接在一起形成中心部分,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车门的门框内侧;第二三叶型保护梁包括三根保护梁,其中三根保护梁的其中一端铆接在一起形成中心部分,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车门的门框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部分焊接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叶型保护梁与X型保护梁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第一金属保护网,所述第二三叶型保护梁与X型保护梁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第二金属保护网。
一种汽车,包括车体,还包括以上所述的车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车门结构,通过设置保护性的钢梁结构形成的多向网络,一方面增加了车门的强度,另一方面达到碰撞后网状结构变形吸能的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车门,包括车门主体100,车门主体上设置有车窗框体200,还包括设置在车门主体100内部的保护钢梁,所述保护钢梁包括第一三叶型保护梁、第二三叶型保护梁以及X型保护梁,所述第一三叶型保护梁设置在X型保护梁一侧,所述第二三叶型保护梁设置在X型保护梁另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叶型保护梁包括三根保护梁120、103、102,其中三根保护梁的其中一端铆接在一起形成中心部分107,三根保护梁各自的除了连接在一起的一端外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车门的门框内侧;第二三叶型保护梁包括三根保护梁114、115、130,其中三根保护梁的其中一端铆接在一起形成中心部分116,三根保护梁各自的除了连接在一起的一端外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车门的门框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部分焊接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叶型保护梁与X型保护梁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第一金属保护网104,所述第二三叶型保护梁与X型保护梁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第二金属保护网113。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300,包括车体,还包括以上所述的车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车门结构,通过设置保护性的钢梁结构形成的网络结构,一方面增加了车门的强度,另一方面该结构提供了车门碰撞后网状结构变形吸能的性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小欢;尹常春,未经周小欢;尹常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69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遥控器空中鼠标操控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下一篇:汽车盲区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