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气可控气管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4750.6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8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林跃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跃华 |
主分类号: | A61B1/267 | 分类号: | A61B1/267;A61M16/04;A61M16/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地址: | 51403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 可控 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管镜,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通气可控气管镜。
背景技术
目前,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取气管异物镜,其结构由相互连接的锥部及导向部组成,在锥部上设有供气管及用于固定冷光源的支座。这种结构的气管镜,由于供气管直接连接在锥部的上部,非常靠近锥部的上端开口部,这种结构,当在供氧时,氧气非常容易从锥部的上端开口部流出,导致通过导向部进入人体的氧气量非常少,并且由于供气管的内径非常小,仅为2毫米左右。当患者没有自主呼吸时,不能进行有效的供氧通气,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临床大多采取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来取异物,这样又难以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不仅增加了取异物的难度,而且由于取异物的时间较短,有可能会需要重复多次操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通气效果良好且使用方便的通气可控气管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通气可控气管镜,包括导管,所述导管主要由相互连接的锥部和导向部组成,其中所述的锥部外壁上设有供气管;所述供气管的进气端与外部供气源管路连接,出气端延伸至锥部下部并与锥部内腔相通。
上述的通气可控气管镜中,所述供气管出气端上侧的锥部内壁上设有朝下倾斜的弧形导流板;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70°。
上述的通气可控气管镜中,所述供气管的内径为2.5~6mm。
上述的通气可控气管镜中,所述供气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弧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将原有的供气管出气端朝下移动至锥部下部,延长了供气管的长度,并且所延长的供气管部分,可以起到引导气流方向的目的,使得氧气在从供气管排气端吹出时,可以较自然地朝导向部流动从而进入人体;进一步地,为保证氧气的正确流动,在供气管排气端倾斜设置弧形导流板,有效地保证了氧气的流向,使得当患者没有自主呼吸时,可以有效地为人体供氧。这样,就使得在取异物手术时,可以为患者进行深度麻醉,使得医生有足够长的时间来取异物,既保证了手术的质量,又大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还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1中D-D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导管1、锥部2、导向部3、供气管4、弧形导流板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通气可控气管镜,包括导管1,所述导管1主要由相互连接的锥部2和导向部3组成,在锥部2外壁上设有供气管4,所述供气管4的内径优选为2.5~6mm,这个口径,可以有效提高供氧量;具体地,按气管镜的导向部3内径进行区分,临床常用的气管镜有3号、3.5号、4号、4.5号、5号、5.5号、6号、6.5号和7号;供气管4内径的设置,优选方式为:6号、6.5号和7号的内径设计成6mm,3号和3.5号的内径设计成2.5mm,其余的供气管4内径设计成与导向部3内径相同,,这样就可以保持足够的通气量。所述供气管4的进气端与外部供气源管路连接,出气端延伸至锥部2下部并与锥部2内腔相通,优选地,出气端最好延伸至锥部2与导向部3的结合部。这种结构,通过将供气管4的出气端朝下延伸至锥部2下部,供气管4的长度增加并沿导管1长度方向延伸,增加了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气流朝导向部3的方向流通,自然进入人体肺部完成供氧。供气管4的延伸路径,可以沿导管1外壁设置,也可以嵌在导管1上,和冷光源的导向管一样的安装方式。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管4的横截面为圆形。
使用时,医生手持气管镜沿口腔插入人体气管中进行取异物操作,由于可以有效保证供氧量,因此可以对患者进行深度麻醉,使患者停止自主呼吸,从而可以大大地延长手术时间,并且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呼吸囊控制患者呼吸,通过气管镜为人体进行有效的供氧,从而保证在长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跃华,未经林跃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47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体内约机制平衡检测装置
- 下一篇:用于内窥镜摄像系统的远程控制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