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蜂窝吸气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1122.2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9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郑翀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华兴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12 | 分类号: | B32B37/12;B32B37/06;B32B37/1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胡志萍 |
地址: | 315154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 吸气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机械设备领域的工作平台,具体是指一种铝蜂窝吸气平台。
背景技术
铝蜂窝板可以适用于机械、建筑、装潢等不同的领域,现有的铝蜂窝板一般都包括有面板、底板和夹固在面板和底板之间的蜂窝铝芯,在周边还包裹有外框。早期的铝蜂窝板通过冷胶水将蜂窝铝芯与面板、底板直接粘接,不仅粘接不够牢固,操作较为麻烦,而且铝蜂窝板的使用寿命也较短。目前,人们普遍用热熔胶片来代替胶水,通过热熔胶片的融化将蜂窝铝芯与面板、底板相固定。
如专利号为ZL200620062159.7(授权公告号为CN292636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铝蜂窝板》,该铝蜂窝板包括两块铝面板及设在两块铝面板之间的铝蜂窝芯,特点是在两块铝面板的内壁设有一层第一高粘性胶膜,在铝蜂窝芯的两端设有第二高粘性胶膜,第一高粘性胶膜和第二高粘性胶膜粘合从而将铝蜂窝芯粘接在两块铝面板之间。又比如专利号为ZL02134310.1(授权公告号为CN1226138C)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蜂窝复合板及其制造方法》,该蜂窝复合板采用热塑性材料作为粘接剂,具体包括铝蜂窝芯或塑料蜂窝芯,在该蜂窝芯的两个面上通过热塑性材料分别粘接有面板和底板。
虽然,上述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蜂窝复合板克服了传统蜂窝复合板的缺陷,但只适用于建筑和民用领域,对于机械设备领域而言,还有待这些现有的蜂窝复合板结构作进一步改进,例如:平台的平整度要求、吸气区域的气密性要求,面板吸气孔的胶水堵孔现象等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能适用于机械设备领域的铝蜂窝吸气平台。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铝蜂窝吸气平台,包括外框、面板、底板和蜂窝铝芯,所述的面板和底板固定在外框上,所述的蜂窝铝芯设于外框内并被夹固在所述的面板与底板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内壁设有将面板与蜂窝铝芯粘接固定的第一热熔胶膜,所述底板的内壁设有将底板与蜂窝铝芯粘接固定的第二热熔胶膜,在所述的面板上开有布满整个面板的吸气孔,在所述的第一热熔胶膜上开有与所述吸气孔相通并一一对应的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吸气孔的孔径,在所述的底板上开有接气口,在所述的第二热熔胶膜上开有与该接气口相通且孔径大于该接气口的第二通孔。
为了提高吸气平台的结构强度,在所述的外框内部设有至少一根内挡,在所述内挡上开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侧向通孔,所述的蜂窝铝芯被内挡隔离以形成相互通气的子块,在各子块之间形成有内部工作气道。
为了将吸气平台划分成多个独立的吸气区域,在所述的外框内部设有至少一根隔气条,相对应的,吸气平台被隔气条隔离成至少两个吸气区域,且每个吸气区域所对应的底板上均开有接气口。隔气条在起到隔离吸气区域的同时,也能提高吸气平台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优选,位于每一吸气区域内的蜂窝铝芯均具有分布气道,且每个吸气区域内的分布气道与该吸气区域内的接气口相通。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分布气道的分布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作为上述任一方案的优选,在所述底板上位于接气口的外侧设有一接气附件,在接气附件上外接有一接气装置。
为了减轻吸气平台的自重量,所述的面板和底板均为铝合金板,所述的外框为铝合金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首先,该铝蜂窝吸气平台的面板与蜂窝铝芯以及底板与蜂窝铝芯均通过热熔胶膜粘接固定,结构较为牢固,不易变形;其次,通过在面板上开设吸气孔,在底板上开设接气口,以及在热熔胶膜上设置相应的通孔,使得经热融工艺后称为整体平台,可以制成能适用于机械数码领域的铝蜂窝吸气平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面板与第一热熔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热熔胶膜设于面板上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二热熔胶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华兴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华兴五金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11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驱动直线超声电机
- 下一篇:一种电磁勘探仪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