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电机组尾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99993.5 | 申请日: | 2013-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5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汪洋;王庆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赛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2 | 分类号: | F01N3/022;F01N3/0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麒***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 机组 尾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电机组尾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处理柴油发电机组尾气的净化装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水喷淋,此种方法对黑烟的处理效果较低,约40%左右;需要建造单独的喷淋塔,对空间要求比较大;会造成二次污染(水污染);维护起来也很复杂;
二、高压静电除尘,该方法依靠电极管瞬间产生的高压静电将发电机组尾气中的碳烟颗粒吸附在不锈钢管壁上,此种方法对黑烟的净化效果较高,但是占地面积大、有高压危险;因黑烟颗粒只做吸附,需要定时清理不锈钢管内的碳烟颗粒,会造成二次污染;
三、蜂窝陶瓷(DPF滤芯)过滤,该方法对黑烟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加催化剂(DOC)还可以去除一定的CO(一氧化碳)和HC(碳氢化合物)。但CO和HC的去除率取决于催化剂(DOC)的起活程度,但各型号发电机组的尾气温度差距较大,大部分达不到催化剂(DOC)的起活温度,使得CO和HC的去除率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发电机组尾气中大部分的黑烟颗粒被截留在滤芯中,随着碳烟颗粒越积越多,净化装置的背压也越来越大,若不及时清理滤芯,会对发电机组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憋爆发电机组的汽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电机组尾气净化装置,其有效去除发电机组尾气中的黑烟、CO和HC。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发电机组尾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进气管、加热器、第一净化载体、蜂窝陶瓷滤芯、排气管、旁通管、第二净化载体,加热器位于进气管和第一净化载体之间,蜂窝陶瓷滤芯位于第一净化载体的上方,排气管位于蜂窝陶瓷滤芯的上方,第二净化载体位于蜂窝陶瓷滤芯的侧面,旁通管位于第二净化载体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连接一个进气口,排气管连接一个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有效去除发电机组尾气中的黑烟、CO和HC,通过化学自动清理陶瓷滤芯中的碳烟颗粒,不产生二次污染;异常情况下,旁通阀开启,减少背压对发电机组功率的损耗和影响;同时对发电机组尾气中的HC和CO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电机组尾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发电机组尾气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管1、加热器2、第一净化载体3、蜂窝陶瓷滤芯(CDPF)4、排气管5、旁通管6、第二净化载体7,加热器2位于进气管1和第一净化载体3之间,蜂窝陶瓷滤芯4位于第一净化载体3的上方,排气管5位于蜂窝陶瓷滤芯4的上方,第二净化载体7位于蜂窝陶瓷滤芯4的侧面,旁通管6位于第二净化载体7的上方。进气管1连接一个进气口8,排气管5连接一个排气口9。
蜂窝陶瓷滤芯以蜂窝陶瓷为基体,涂覆氧化型催化剂,用以截留碳烟颗粒(PM),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碳烟颗粒发生氧化反应,使其变成CO2排放到空气中。第一净化载体、第二净化载体可以采用氧化型催化剂,主要用于氧化尾气中的CO和HC,使其变成CO2和H2O排放到空气中。加热器主要用于对尾气进行加温,确保其达到第一净化载体、第二净化载体的起活温度。
正常情况下,旁通阀是处于关闭状态的,此时发电机组的尾气会经净化装置的进气口、排气管、第一净化载体、第二净化载体、蜂窝陶瓷滤芯,最后通过出气口排放到空气中。这样,本实用新型有效去除发电机组尾气中的黑烟、CO和HC,通过化学自动清理陶瓷滤芯中的碳烟颗粒,不产生二次污染;异常情况下,旁通阀开启,减少背压对发电机组功率的损耗和影响;同时对发电机组尾气中的HC和CO进行处理。当净化装置工作异常,截留在蜂窝陶瓷滤芯中的碳烟颗粒没有被完全燃烧,净化器造成的背压会越来越大,此时,旁通阀会开启,尾气会经旁通组件,通过排气口排放到空气中,而第一净化载体、第二净化载体会对发电机组尾气中的HC和CO进行处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型和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覆盖了落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各种改型和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赛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赛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999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余热利用装置
- 下一篇:气门摇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