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吸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4177.7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5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裴陆军;甘中国;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9/02 | 分类号: | F04D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谭昌驰;金玉兰 |
地址: | 615032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吸泵装置,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适用于化工领域抽吸地下槽及其地坑中的介质的自吸泵装置。
背景技术
化工领域系统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当采用汽车将这些化学物质运输到现场卸车时,需要设置地下槽装置及其配套的地坑。当液体卸入地下槽后,需采用自吸泵或液下泵将地下槽内的液体抽至所使用的设备内。然而,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需要设置另外的专用泵将地坑内的介质抽至残液槽内。这样,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采用同一个泵对地下槽液体和地坑内液体进行抽吸。另外,在采用自吸泵抽吸液体时,需要在泵内灌注一定量的液体,然后才可将液体抽送到位。然而目前,在灌注液体的过程中,有毒有害的物质直接与人体接触可能造成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对自吸泵入口及其出口配管方式进行了改进,目的在于解决长期以来地下槽及其地坑内采用双泵抽送不同液体的现象,并且通过设置有窥镜和缓冲容器,实现了自吸功能,避免了与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接触而对人体造成危险的问题。因而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设备投入成本、实现了自吸和一泵多用的目的,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吸泵装置,该自吸泵装置可以包括泵体、分别连接在泵体的入口和多个待抽吸容器之间的多个入口管道、连接到泵体的出口的多个输出管道、以及连接在泵体的出口与外部的抽取系统之间的接抽取系统管道,其中,在接抽取系统管道上设置有允许或阻挡介质流过接抽取系统管道的接抽取系统切断阀,在所述多个入口管道中的每个入口管道上设置有允许或阻挡介质流过该入口管道的入口管道切断阀,在所述多个输出管道中的每个输出管道上设置有允许或阻挡介质流过该输出管道的输出管道切断阀,接抽取系统切断阀、入口管道切断阀和输出管道切断阀可以被构造为:当向泵体内灌注介质时,接抽取系统切断阀被打开;当泵体被灌注介质之后利用所述多个入口管道中的一个入口管道抽吸介质时,该入口管道上的入口管道切断阀和与该入口管道对应的输出管道上的输出管道切断阀可以被打开,接抽取系统切断阀可以被关闭,从而允许与该入口管道对应的待抽吸容器中的介质可以经该入口管道、泵体和该输出管道流动到该待抽吸容器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泵体可以为自吸泵或离心泵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抽取系统可以为真空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接抽取系统切断阀、入口管道切断阀和输出管道切断阀还可以被构造为打开接抽取系统切断阀利用抽取系统对泵体灌注时,同时打开与待抽吸容器对应的入口管道上的入口管道切断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自吸泵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接抽取系统管道上的被构造为观察泵体是否被灌注满介质的窥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自吸泵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接抽取系统管道上的被构造为储存流经接抽取系统切断阀、窥镜的抽吸过量的介质的缓冲容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自吸泵装置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输出管道上的止回阀,止回阀位于对应的输出管道的输出管道切断阀的下游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自吸泵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泵体的入口与所述多个入口管道之间的入口总管道,入口总管道的入液端和出液端平行于地面,且入口总管道的入液端位于出液端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自吸泵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入口总管道的入液端上的空气导入阀,空气导入阀被构造为切换待抽吸容器时打开以允许空气进入泵体,使得泵体中的气压与大气压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装置,所述自吸泵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入口总管道的出液端上的流液阀,流液阀被构造为切换待抽吸容器时打开以允许泵体中的介质流出。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更全面的解释及其许多附加优点将更加清楚,同时也更易于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自吸泵装置在地下槽和地坑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自吸泵装置在地下槽和地坑的安装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41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