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78772.X | 申请日: | 2013-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7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程光明;张海滨;李新辉;温建明;曾平;陈胜辉;张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04 | 分类号: | H02N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004 浙江省金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对称 夹持 惯性 压电 旋转 驱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小、精密机械驱动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生物医学工程、精密机械、机器人、计算机、自动控制、精密测量、精密器件微制造、超精密加工等技术领域对微小型机械的驱动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多。作为微驱动技术的核心,微/纳米级微驱动技术在这种需求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精密驱动主要采用机械式,如精密丝杠副及滚动/滑动导轨、精密螺旋楔块机构等,但由于存在间隙、摩擦、爬行等问题,其精度很难满足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发展出许多新型的驱动方式,例如静电吸引式、电磁式、磁致伸缩式、形状记忆合金式以及压电式等。压电陶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精密微驱动领域的功能材料,具有功耗低、无电磁干扰、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以压电材料为驱动元件的驱动器成为近年来精密驱动装置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惯性式压电驱动器因其在工作行程、分辨率、工作频率、运动速度、频率响应、制造成本、受压电元件滞环蠕变影响程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发展成为压电精密驱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有的压电惯性驱动器大多是应用锯齿波信号这种非对称电信号驱动对称夹持的压电振子,但这种驱动器驱动信号不易于产生、机构不容易控制,有较大回退运动等缺点。
鉴于目前压电惯性驱动器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其在对称波形电信号激励下,在不同方向产生不同的惯性驱动力,使压电驱动器产生具有位移差的双向运动。并通过与接触面不平行旋转驱动元件的设计,改变驱动元件双向摆动时驱动器与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从而得到不同运动方向有差异的摩擦力,结合非对称机构的设计,实现驱动器的定向旋转运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非对称夹持机构的设计,采用对称波形电信号作为激励信号获得不同方向的惯性冲击力差,并通过与接触面不平行压电双晶片振子机构的设置,压电双晶片振子不同摆动方向驱动器与接触面之间产生不同的正压力,从而改变不同旋转方向的摩擦力,结合非对称夹持机构的设计实现驱动器的定向旋转运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压电晶片(2)与金属基板(3)采用导电胶并联相粘结。
所述的金属基板(3)的一端与连接件(16)通过夹持体(4)与平头十字切槽螺钉(5)的作用连接在一起,另一端通过平头十字切槽螺钉(1)和螺母(10)连接质量块(9)。
所述的夹持体(4)上有与所述平头十字切槽螺钉(5)相适应的螺纹孔。
所述的夹持体(4)与连接件(16)采用可移动式连接。
所述的连接件(16)与旋转体(13)采用非整体结构设计。
所述的旋转体(13)在主体(8)上的固定位置可以改变。
所述的主体(8)有半环形定位孔,便于旋转体的定位。
所述的底座(14)用于支撑主体,保持驱动器的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通过非对称夹持机构的设计,采用对称波形电信号激励,有效减弱了对称夹持驱动器结构复杂、锯齿波驱动信号不易于产生、机构不容易控制的缺点。通过与接触面不平行压电双晶片驱动元件结构的设计,压电双晶片双向摆动时驱动器产生不同的接触正压力,从而形成不同旋转方向不同的摩擦力,结合非对称夹持机构的设计,能有效减弱惯性压电驱动器回退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的等轴测视图;
图2为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的主视图;
图3为主体结构图;
图4为底座上下等角轴测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装置中所用的螺钉均为平头十字切槽螺钉,金属基板一端通过平头十字切槽螺钉(1)和螺母(10)连接冲击质量块,另一端与连接件(16)和夹持体(4)通过平头十字切槽螺钉(5)的作用连接在一起,夹持体(4)可以沿着连接件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改变加持差的大小,进而改变压电双晶片在不同方向上惯性冲击力的大小,以此形成压电双晶片不同运动方向的位移差值。
连接件(16)通过平头十字切槽螺钉(7)和螺母(18)固定在旋转体上,旋转体采用交叉式不平于水平接触面的方式通过两对平头十字切槽螺钉(12)和螺母(11)组合固定在主体上。
主体(8)垂直放置在底座(14)的切槽中,主体宽度与切槽宽度相等,主体下表面与切槽内底面平行相接触,并通过平头十字切槽螺钉(15)和螺母(19)固定,底座直接和水平接触面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787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