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原煤干燥的节能减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8388.0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3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知翔;郭睿;孟勇;赵永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1/14 | 分类号: | F26B2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原煤 干燥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站锅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尾部烟气余热干燥锅炉入炉原煤的节能减排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我国原煤产量年均30.5亿吨左右,发电原煤15.6亿吨,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量仍占全部发电量的80%以上。煤中一般含有15%-50%的水分,这些水分在着火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使锅炉燃烧不稳定;随烟气以气态形式排入大气时会带走大量热能,降低锅炉效率;高水分原煤给磨煤机带来很大的负担,影响磨煤机出力,使煤粉细度达不到要求,增加机械未完全损失,且容易造成炉膛结渣及腐蚀。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说,排烟热损失是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一般在5%~8%,占锅炉总热损失的80%或更高,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是锅炉排烟温度,排烟温度每升高10℃,排烟热损失增加0.6%~1.0%。因此降低锅炉原煤水分及排烟温度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潜力。
一般电厂都没有专门的原煤干燥系统或者仅以干煤棚取代,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专门用于干燥褐煤的系统投资大、只针对褐煤,且一般只安装在煤矿附近,覆盖不到一般的电厂。降低排烟温度的方法主要有改造省煤器、改造空气预热器、增加低压省煤器等。但是由于低温烟气中含有酸性气体,结露后积灰腐蚀严重,节能效果有限。
综上所述,火电厂在原煤干燥及降低排烟温度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急需一种实施效果显著、费用低的新型系统来综合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投资小,结构简单,效果明显,运行稳定,节能增效、节水增效,减小增压风机、引风机电耗,实现综合治理一体化节能减排的基于原煤干燥的节能减排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与锅炉烟气出口相连接的脱硝系统,脱硝系统的脱硝烟气输出端与空气预热器的脱硝烟气输入端相连接,空气预热器的预热烟气输出端与静电除尘器的烟气输入端相连接,静电除尘器的除尘烟气输出端分别与引风机的除尘烟气输入端及原煤干燥室的干燥烟气输入端相连,所述的原煤干燥室分别与给煤机及磨煤器相连通,原煤干燥室的湿冷含尘烟气输出端与旋风分离器的湿冷含尘烟气输入端相连,旋风分离器的回料管与原煤干燥室的回料口相连,乏气风机的湿冷烟气输入端与旋风分离器的湿冷烟气输出端相连,乏气风机的湿冷烟气输出端及引风机的烟气输出端分别与增压风机的烟气输入端相连;增压风机的增压烟气输出端与脱硫塔的烟气输入端相连接,脱硫塔的脱硫烟气输出端和烟囱的脱硫烟气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的原煤干燥室的干燥烟气入口处设置有烟气挡板,湿冷烟气出口处设置有折向板。
所述的原煤干燥室内设置有均流块。
所述的乏气风机的输入端安装有控制引风机流量的温度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将除尘后的烟气送入原煤干燥室对原煤进行干燥,具有结构简单,效果明显,运行稳定的特点,完成节能增效、节水增效,减小增压风机、引风机电耗,实现综合治理一体化的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原煤干燥室10的结构图。
其中,1、锅炉,2、脱硝系统,3、空气预热器,4、静电除尘器,5、引风机,6、增压风机,7、脱硫塔,8、烟囱,9、给煤机,10、原煤干燥室,11、旋风分离器,12、磨煤机,13、乏气风机,14、均流板,15、烟气挡板,16、折向板,17、温度控制系统,18、回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与锅炉1烟气出口相连接的脱硝系统2,脱硝系统2的脱硝烟气输出端与空气预热器3的脱硝烟气输入端相连接,空气预热器3的预热烟气输出端与静电除尘器4的烟气输入端相连接,静电除尘器4的除尘烟气输出端分别与引风机5的除尘烟气输入端及原煤干燥室10的干燥烟气输入端相连,引风机5的烟气输出端与增压风机6的烟气输入端相连,增压风机6的增压烟气输出端与脱硫塔7的烟气输入端相连接,脱硫塔7的脱硫烟气输出端和烟囱8的脱硫烟气输入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83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宽厚板热处理炉辊的加固结构
- 下一篇:采用原煤极限萃取技术制备液体燃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