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谱直读直流电弧发射光谱仪用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2303.1 | 申请日: | 2013-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4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郝志红;张雪梅;李文阁;姚建贞;唐瑞玲;于兆水;张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7 | 分类号: | G01N21/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5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读 直流 电弧 发射 光谱仪 用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谱直读直流电弧发射光谱仪用电极。
背景技术
不同的电极形状对电极的温度分布、电弧燃烧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传统电极主要适用于交流电弧放电,由于直流电弧温度比较高,传统电极在弧烧过程中烧耗快,使弧隙大小(上下电极间的距离)难以始终保持一致,影响电弧燃烧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加大电极头直径减少了电极的烧耗,但又降低了电极头温度,影响分析检出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谱直读直流电弧发射光谱仪用电极,包括上电极、位于上电极下方并与上电极相匹配的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包括位于上电极上部的圆台柱A,所述下电极包括位于下电极上部的下电极杯、位于下电极中部的下电极细颈、位于下电极底部的圆台柱C,所述下电极杯的底部为锥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还包括上电极细颈、圆台柱B,所述上电极细颈位于所述上电极中部,并与所述圆台柱A固定连接,所述圆台柱B位于所述上电极底部,并与所述上电极细颈固定连接。
所述上电极细颈的直径为3.0mm,长度为3.8mm,所述圆台柱B的直径为3.7mm,长度为6mm,所述下电极杯的杯直径为3.0mm,深度为3mm,壁厚为0.7mm,所述下电极细颈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与所述上电极细颈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直流电弧放电,上下电极均采用细颈电极,有效减少了热传导,提高了电极头温度,采用合适的圆台柱、细颈尺寸,以及合适的下电极杯孔径、孔深、壁厚,可以使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温度,有利于难挥发元素激发,同时在整个弧烧过程中,几乎避免了电极头的烧耗,电极烧耗极小,使弧隙大小始终保持一致,保持稳定的弧焰,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难以同时保证避免电极头烧耗和使电极头具有比较高的温度的缺点,使分析检出限降低,同时具有好的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图中,1、上电极,2、下电极,3、圆台柱A,4、下电极杯,5、下电极细颈,6、圆台柱C,7、上电极细颈,8、圆台柱B。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谱直读直流电弧发射光谱仪用电极,包括上电极1和位于上电极1下方的下电极2,上电极1与下电极2相适配,上电极1包括位于上电极1上部的圆台柱A3、位于上电极1中部的上电极细颈7、位于上电极1底部圆台柱B8,圆台柱A3、上电极细颈7、圆台柱B8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下电极2包括位于下电极2上部的下电极杯4、位于下电极2中部的下电极细颈5、位于下电极2底部的圆台柱C6,下电极杯4的底部为锥型。上电极细颈7的直径为3.0mm,长度为3.8mm,圆台柱B8的直径为3.7mm,长度为6mm,下电极杯4的杯直径为3.0mm,深度为3mm,壁厚为0.7mm,下电极细颈5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与上电极细颈7相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23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