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座椅温控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6341.6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5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康凯;丁祎;杜广智;刘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温控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座椅温控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工业竞争激烈,行业产能远大于市场容量,每一个细分市场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车辆的驾乘舒适性永远是顾客最关注的内容,其中,座椅加热是常见的重要配置之一,尤其是高端轿车、商务车,对座椅加热配置的功能和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
现有电加热座椅配置,采用电阻发热原理,存在较多弊端:
(1)加热档位设定,是控制发热的功率,受环境温度等影响,档位设定后,座椅表面的实际温度往往不是乘员想要的效果,需要经常切换档位,同时,因加热效果的体现有一定的滞后性,也需要反复调节加热档位;
(2)因需要经常、反复调节加热档位,故不便于设置记忆功能,随驾乘人员的变换而切换;
(3)电阻丝会随着电流产生磁场,扰乱人体自身的磁场,引起喉部、鼻腔等部位的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座椅温控系统及汽车,采用液体介质加热方式,避免了直接对座椅进行电加热所带来的磁场和辐射,避免了人体的不适,并且能够由加热功率设定改进为温度设定,显著提高了乘坐舒适型和操作简便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温控系统,包括:
布置在汽车座椅内的座椅管路;
与所述座椅管路相连的液体介质加热装置,所述液体介质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向座椅管路入口提供加热后的液体介质并从座椅管路出口接收液体介质。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与所述座椅管路相连的冷却器,所述冷却器被配置为向座椅管路入口提供冷却后的液体介质并从座椅管路出口接收液体介质。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座椅管路包括:
布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循环管,所述座椅靠背循环管包括有靠背出水管和靠背入水管;
布置在座椅坐垫中的座椅坐垫循环管,所述座椅坐垫循环管包括有坐垫出水管和坐垫入水管。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座椅管路通过开关二相连接,所述液体介质加热装置与所述座椅管路通过开关一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液体介质加热装置包括:
存储有液体介质的液体储存箱,所述液体储存箱上设置有密封液体储存箱的储存箱盖;
与所述液体储存箱固定连接、对液体储存箱中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和提供循环动力的循环系统模块。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液体储存箱的出水水管与所述坐垫入水管和所述靠背入水管连接;
所述液体储存箱的入水水管与所述坐垫出水管和所述靠背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液体储存箱的部分外壳为橡胶膜,在液体储存箱内液体介质温度较高,体积膨胀时,所述橡胶膜向外突出;当液体储存箱内液体介质温度较低,体积收缩时,所述橡胶膜向内凹进。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液体储存箱内的液体介质为发动机冷却液。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循环系统模块包括:
与车辆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的控制模块;
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对液体储存箱中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块;
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为液体储存箱中的液体介质提供循环动力的液体循环电机;
测量液体储存箱内液体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温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座椅温控系统包括布置在汽车座椅内的座椅管路与座椅管路相连的液体介质加热装置,液体介质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向座椅管路入口提供加热后的液体介质并从座椅管路出口接收液体介质。本实用新型对汽车座椅采用液体介质加热方式,避免了直接对座椅进行电加热所带来的磁场和辐射,避免了人体的不适,并且能够由加热功率设定改进为温度设定,显著提高了乘坐舒适型和操作简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温控系统在座椅上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温控系统采用液体介质加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座椅温控系统的降温功能实现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座椅靠背循环管102座椅靠背103座椅坐垫循环管
104座椅坐垫105靠背出水管106靠背入水管107坐垫出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63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机控制系统及通信方法
- 下一篇:摩擦紧固连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