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出料装置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6722.8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6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贺伟;田飞云;刘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7/04 | 分类号: | B28C7/04;B28C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出 装置 混凝土 搅拌 运输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出料装置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包括上装部分和底盘部分,上装部分包括搅拌筒、水箱及进出料装置,具体而言,进出料装置包括进料斗、出料斗及卸料槽。目前广泛使用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进出料装置,由于工作环境较差,在进料和卸料时,进出料系统需要承受较大的磨损,因此,进出料系统需具备较高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通常进出料系统各部件都比较厚重,导致整车重量增加,运行过程中,增加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油耗。同时,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积料不易清洗。而生产过程中,在对进出料装置进行焊接后,还需进行表面清洗、喷丸,之后再进行底漆、油漆等工序,耗时较长,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进出料装置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以解决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进出料装置比较厚重、不易清洗及不易生产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出料装置,包括置于出料处的卸料槽,所述卸料槽上设置有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料装置还包括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置于所述卸料槽上方,所述进料斗上设置有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斗及所述卸料槽之间还设有出料斗,所述出料斗上设置有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斗、所述卸料槽及所述出料斗与所述弹性体之间还设置有粘接层。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为聚脲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粘接层为强力胶。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通过喷涂或浇筑方式固定于所述粘接层上。
上述结构的进出料装置,卸料槽上设置有弹性体,具体而言,所述弹性体为聚脲弹性体,因此,进出料装置中,卸料槽的厚度减小、重量减轻、耐磨性增加,容易清洗,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进出料装置的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包括搅拌筒和设于搅拌筒尾部的进出料装置,所述进出料装置为如上所述的进出料装置。
上述结构的搅拌车,整车重量更轻,因此,车辆运行更为经济,同时,搅拌运输车的进出料装置更易清洗,整车生产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整车后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出料装置中卸料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进出料装置中出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进出料装置中进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1弹性体 2粘接层 3卸料槽4出料斗 5进料斗 6搅拌筒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进出料装置包括进料斗5及卸料槽3,进料斗5置于卸料槽3的上方,进料斗5的上端较大,下端较小,进料时,进料斗5与混凝土搅拌站的卸料装置对接,混凝土顺着进料斗5进入到搅拌筒6内。进出料装置还包括出料斗4,当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把混凝土运输到指定的地点时,搅拌筒6开始反转,混凝土从出料斗4,流入卸料槽3,并最终排出。
上述结构的进出料装置,如图3至图6所示,进料斗5及卸料槽3上设置有弹性体1,具体而言,所述弹性体1为聚脲体,聚脲体与进料斗5之间,聚脲体与卸料槽3之间还可设置粘接层2,通过粘接层2把聚脲体固定于进料斗5及卸料槽3上。需要说明的是,出料斗4上也可以设置聚脲体,聚脲体与出料斗4之间同样设置粘接层2。粘接层2优选强力胶,进出料装置生产出来之后,在进料斗5、出料斗4及卸料槽3上涂上强力胶,再把聚脲体喷涂于进料斗5、出料斗4及卸料槽3上。聚脲体除了喷涂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浇筑方式固定于进料斗5、出料斗4及卸料槽3上。在混凝土进出料过程中,进出料装置上与混凝土接触的地方都可设置聚脲弹性体。
上述结构的进出料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卸料槽的厚度减小,重量减轻。上述结构的进出料装置,无需把卸料槽3做得较厚,因此,进出料装置的重量能有效减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67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