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紫茎泽兰生产饲料的一体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6633.3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9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发;曲继鹏;杨位飞;刘运伟;梁剑;韦汉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昌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N17/00 | 分类号: | A23N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5013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泽兰 生产 饲料 一体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紫茎泽兰生产饲料的一体化设备,属于饲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紫茎泽兰属外来入侵物种。原产于中、南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1865年起始作为观赏植物引进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栽培。现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紫茎泽兰,约于上世纪40年代由缅甸传入中国与其接壤的云南临沧地区最南部的沧源、耿马等县,后迅速蔓延,其传播扩散速度惊人,现已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湖北、西藏等省区广泛分布和危害,并仍以每年大约60公里的速度,随西南风向东和向北扩散。紫茎泽兰营养成分丰富,其干物质总能量为17.22MJ/kg,鲜草产量达45t/hm2,且在我国有大面积分布。研究表明紫茎泽兰的营养成分(干物质计):粗蛋白质19.74%,粗脂肪13.47%,无氮浸出物45.24%,粗纤维17.25%,粗灰分4.3%,并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很高;此外,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紫茎泽兰绿色未木质化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的动态研究表明,紫茎泽兰中的常规营养成分与时间无明显规律性。将紫茎泽兰害草经过生物脱毒制成饲料达到化害为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农业、畜牧业、林业所产生的危害,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效控制紫茎泽兰蔓延的源头。
为更有效利用紫茎泽兰中的营养元素,需要对紫茎泽兰进行有效地发酵。厌氧与好氧发酵的结合可更好地发挥各自发酵的优点为,如厌氧发酵占地面积小,可以深层发酵。好氧发酵速度快,可以充分利用物料中的无机氮源,如尿素、硫酸铵等来合成菌体蛋白,有利于提高真蛋白质的含量。但是,目前尚天可资利用的用于对紫茎泽兰进行有效发酵的设备,从而使紫茎泽兰的利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对紫茎泽兰进行综合处理,从而有效提高所述紫茎泽兰利用价值的利用紫茎泽兰生产饲料的一体化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紫茎泽兰生产饲料的一体化设备,包括物料容纳腔、厌氧发酵装置和好氧发酵装置,所述厌氧发酵装置可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物料容纳腔的上部,所述好氧发酵装置设置在所述物料容纳腔的下部。
进一步的是,所述厌氧发酵装置为一个可以容纳所述紫茎泽兰的鹅蛋形球体,鹅蛋形球体状的所述厌氧发酵装置可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的安装在所述物料容纳腔的上部。
进一步的是,所述好氧发酵装置由所述物料容纳腔的下部腔体和安装在该下部腔体内的至少两组搅拌器构成。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各组搅拌器均为沿纵向安装有至少两组搅拌叶片的立体搅拌器。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物料容纳腔的中部还安装有平板振动筛,所述厌氧发酵装置位于所述平板振动筛上侧的物料容纳腔中,所述好氧发酵装置位于所述平板振动筛下侧的物料容纳腔中。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物料容纳腔下部的腔壁上还设置有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的一体化设备既包括了厌氧发酵装置,又包括了好氧发酵装置,而且厌氧发酵装置在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时,还能对装在所述厌氧发酵装置内的紫茎泽兰进行充分搅拌。这样,所述紫茎泽兰与马铃薯废渣混合,并经接种饲料发酵微生物后进入厌氧发酵装置中进行厌氧发酵,待厌氧发酵完成后的混合料再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入下部的好氧发酵装置中进行好氧发酵处理,最后生成利用价值相对较高的牲畜饲料。由于所述紫茎泽兰与马铃薯废渣料的混合物料,在所述一体化设备中进行了厌氧发酵和有氧发酵的综合处理,与现有的简单处理相比,能充分实现所述紫茎泽兰的利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紫茎泽兰生产饲料的一体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物料容纳腔1、厌氧发酵装置2、好氧发酵装置3、搅拌器4、搅拌叶片5、平板振动筛6、通风口7。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昌学院,未经西昌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66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墨材料、电池电极用碳材料和电池
- 下一篇:润滑剂供给装置、成像设备和处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