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客车中冷器舱进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4418.X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6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殷农民;刘超;赵理想;仁杰;戈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8 | 分类号: | B60K11/0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车 中冷器舱进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中冷器舱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客车水箱中冷器舱的舱门进气一般采用百叶式进气格栅,进气格栅中的各百叶是通过焊接方式直接与舱门相固定的,也就是舱门加工完成后,其进气量是固定不可调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季节性的变化,使得全国各个地区的温度差异也较大,热带地区气温高,需要的进气量较大,寒带地区气温低,需要的进气量较少。而现今的进气格栅其进气量没法调节,通过进气格栅进入到中冷器仓的冷却风量相同,从而导致车辆在高温环境运行时进风量不足,低温运行时进风量过大,从而引起中冷器进气温度出现差异,影响发动机运行工况,导致油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中冷器舱进气装置,该进气装置的进气量可调,使用时可以适应当地的气温,达到最佳的进气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客车中冷器舱进气装置,包括设置在舱门本体上的进气格栅,所述的进气格栅由平行设置的多个百叶片形成,所述的百叶片与舱门本体之间转动相连。
所述的百叶片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轴,两根第一转轴同轴设置,且两根第一转轴分别与舱门本体上设置的连接座之间转动相连。
所述的两根第一转轴分别设置在百叶片两端靠下的部位,所述的百叶片两端靠上的部位还分别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的两根第二转轴同轴设置,且分别与第一转轴相平行。
所述的进气装置还包括分别与各百叶片上的第二转轴铰接相连的联动杆,所述的联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基座上,且基座上设有腰形孔,所述的联动杆在腰形孔限定的范围内上下位移,从而带动联动杆上的各百叶片以第一转轴为基点进行转动。
所述的联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且联动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基座相固定。
所述的基座固定在舱门本体上。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片与舱门本体之间可以转动,这样就可以调节各百叶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调整进风量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百叶片的调整示意图;
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百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联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6所示的一种客车中冷器舱进气装置,包括设置在舱门本体1上的进气格栅,进气格栅由平行设置的多个百叶片2形成,百叶片2与舱门本体1之间转动相连。具体地说,百叶片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轴21,两根第一转轴21同轴设置,且两根第一转轴21分别与舱门本体1上设置的连接座11之间转动相连。
进一步的,两根第一转轴21分别设置在百叶片2两端靠下的部位,百叶片2两端靠上的部位还分别设有第二转轴22,两根第二转轴22同轴设置,且分别与第一转轴21相平行。
由于进气格栅由多个百叶片构成,为了调节方便,作为优选方案,进气装置还包括分别与各百叶片2上的第二转轴22铰接相连的联动杆3,联动杆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基座4上,且基座4上设有腰形孔,联动杆3在腰形孔限定的范围内上下位移,从而带动联动杆3上的各百叶片2以第一转轴21为基点进行转动。简单地说也就是百叶片2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相平行的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其中,第一转轴21与舱门本体1上的连接座11之间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2与联动杆3转动连接,在需要调整百叶片2的开口间隙时,通过调整联动杆3在基座上的上下位置,即可以带动该联动杆3上的所有百叶片2以第一转轴21为转动轴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改变百叶片2之间的间隙,达到调整进风量的作用。图3所示的结构图为百叶片2全关闭时的状态,图2所示的结构图为百叶片2打开时的状态。
进一步的,联动杆3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且联动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基座4相固定。
进一步的,基座4固定在舱门本体1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整联动杆的位置,从而带动各百叶片转动,以达到调整各百叶片之间的间隙,起到调整进风量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和季节的不同,调整百叶片之间的进气口大小以调整进风量,从而可以达到最佳的进风效果,保证在不同的环境中发动机的进气温度都相同,使发动机始终在最佳工况中运行。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44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