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液压压缩控制均质混合气燃烧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1875.3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1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华;胡滨鹏;戴明新;王益可;朱健强;侯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D15/04 | 分类号: | F02D15/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陈昱彤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内燃机 液压 压缩 控制 混合 燃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均质混合气燃烧控制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液压压缩控制均质混合气燃烧的系统。
背景技术
均质压燃是指在进气过程中预先将燃料与空气均匀混合,均匀混合可燃气体在压缩行程中,当活塞运动到上止点附近时,均质混合气自然着火的的一种燃烧过程。与传统的内燃机相比,均质压燃既保持了汽油机升功率高的特点,又保持了柴油机高热效率的优点。虽然均质压燃有这些优点,但其也面临诸如在较宽转速和负荷范围内着火时刻较难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保证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在活塞位于上止点附近压燃均质混合气是均质压燃面临的最大难题。根据研究采用可变压缩比技术可以很好的控制均质压燃的着火时刻从而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液压压缩控制均质混合气燃烧的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用于内燃机的液压压缩控制均质混合气燃烧的系统包括外套筒、蓄能弹簧、蓄能活塞、液压活塞、液压活塞杆、回位弹簧、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油泵、副缸活塞、油泵控制器和用于测量副缸活塞的位移的传感器;所述外套筒与内燃机的气缸盖的外端面固定连接而形成液压缸,所述外套筒的侧壁开设有油口,蓄能弹簧、蓄能活塞、液压活塞和回位弹簧均置于所述液压缸内,蓄能弹簧的一端与外套筒的内顶面固定相连;蓄能弹簧的另一端与蓄能活塞固定相连,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液压活塞固定连接,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气缸盖的外端面固定连接,并且,蓄能弹簧和蓄能活塞位于所述油口的一侧,液压活塞和回位弹簧位于所述油口的另一侧,使得来自于液压油箱的液压油从所述油口进入到液压缸时,蓄能活塞和液压活塞能够沿着相背的方向运动;内燃机的气缸盖开设有副缸,所述副缸与内燃机的气缸连通,副缸活塞置于副缸内,液压活塞杆的一端与液压活塞固定连接,液压活塞杆的另一端与副缸活塞固定连接,且回位弹簧套在液压活塞杆外;所述油泵的进油口通过第一油管与所述液压油箱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油泵的进油口通过第二油管与所述液压油箱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通过第三油管与外套筒的所述油口连通,第一油管上安装有第一截止阀,第二油管上安装有第二截止阀;内燃机的电控单元的信号输出口通过导线与油泵控制器的信号输入口连接,油泵控制器的信号输出口通过导线与油泵的电源接口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油管上安装有第三截止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用于内燃机的液压压缩控制均质混合气燃烧的系统采用各种传感器监控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并通过电控单元控制压缩比的变化,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气缸盖上设置副缸的结构,通过副缸活塞在副缸内的运动而改变气缸的容积,从而达到改变压缩比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液系统控制副缸活塞的运动,提高了系统反应的灵敏度和控制精度。
(4)本实用新型采用蓄能弹簧收集多余的能量,提高了装置的效率,有利于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内燃机的液压压缩控制均质混合气燃烧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套筒,2、蓄能弹簧,3、蓄能活塞,4、液压活塞,5、液压活塞杆,6、回位弹簧,7、副缸活塞,8、副缸,9、气缸,10、气缸盖,11、第一截止阀,12、第二截止阀,13、第三截止阀,14、油泵控制器,15、油泵,16、油口,17、液压油箱,18、第一油道,19、第二油道,20、第三油道,21、电控单元(ECU),22、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内燃机的液压压缩控制均质混合气燃烧的系统主要包括外套筒1、蓄能弹簧2、蓄能活塞3、液压活塞4、液压活塞杆5、回位弹簧6、第一截止阀11、第二截止阀12、油泵15、副缸活塞7、用于测量副缸活塞7的位移的传感器和油泵控制器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18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稀疏芯网工质高位集聚全玻璃真空热管集热模块
- 下一篇:一种简易蓄水、发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