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复位的喙锁双袢内固定定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7047.4 | 申请日: | 201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3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陆伟;王大平;柳海峰;李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伟 |
主分类号: | A61B17/68 | 分类号: | A61B17/6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孙皓;林虹 |
地址: | 51801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关节 脱位 复位 喙锁双袢内 固定 定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肩锁关节手术辅助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肩锁关节脱位是骨科与运动医学常见的关节损伤,发病率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5%。对肩锁关节脱位常采用手术治疗,而传统的手术方式种类较多,一般的肩锁关节脱位采用螺钉固定,但螺钉容易滑脱,而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则创伤大,并发症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复位的喙锁双袢内固定定位器,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手术固定时能够准确定位且牢靠。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复位的喙锁双袢内固定定位器,包括定位连杆,所述定位连杆的一侧设有可在定位连杆内转动的导针定位杆,导针定位杆上设有沿轴线方向设置的两个通孔,定位连杆的另一侧设有活动连接的定位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连杆由定位连杆头部、定位连杆杆部和定位连杆尾部组成,导针定位杆设置在定位连杆尾部上,定位肘连接在定位连杆杆部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连杆尾部为圆环形,其圆环内径与导针定位杆的直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连杆杆部为圆弧形条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连杆杆部的弧度为90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肘的前端设有定位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肘的后端设有大小、形状与定位连杆杆部相适配的滑孔,定位肘通过滑孔套置在定位连杆杆部上,使定位肘可沿定位连杆杆部滑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肘后端的滑孔上方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设有螺纹连接的螺杆,螺杆伸入定位孔内,且顶在定位肘的上端表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连杆尾部的环壁上开有锁定孔,锁定孔内设有螺纹连接的锁定螺丝,锁定螺丝从定位连杆尾部的内环壁中伸出,顶在导针定位杆的杆壁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针定位杆的底部设有咬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在定位杆上设置两个供克氏针穿过的通孔,使固定时更加牢固;在定位连杆上设置可滑动的定位肘,使定位时更加精准,缩小创伤切口大小,降低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针定位杆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肘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复位的喙锁双袢内固定定位器(内固定定位器)包括一个定位连杆1,定位连杆1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设置在前端的定位连杆头部4、中段的定位连杆杆部5和末段的定位连杆尾部6组成。
定位连杆尾部6为一个圆环形,内径为18mm,环壁的厚度为2mm,在定位连杆尾部6内插接有一个直径与定位连杆尾部6的内径相等的圆柱形的导针定位杆2,导针定位杆2可以在定位连杆尾部6内旋转,该定位连杆尾部6的一侧环壁上横向设有一个具有螺纹的锁定孔9,锁定孔9内设有锁定螺丝10,锁定螺丝10从定位连杆尾部6内环壁中伸出,且顶在导针定位杆2的杆壁上,使导针定位杆2能够被固定在定位连杆尾部6内无法转动。
定位连杆杆部5为圆弧形条状,其弧度为90度。
在定位连杆头部4上套置有定位肘7,定位肘7与定位连杆头部4之间设有一个形状和尺寸与定位连杆杆部5相适配的滑孔12,使定位肘7可以在定位连杆杆部5上滑动,在定位肘7的前端设有定位片8,定位片8正好位于导针定位杆2的下方。
定位肘7的前端与人体的冠状面呈20度夹角设置,与人体的水平面呈30度(喙突与身体横断面呈60度)夹角设置,定位肘7的长度为120mm。
设置在定位连杆尾部6内的导针定位杆2内设有沿导针定位杆2的轴线方向设置的两个通孔3,两个通孔3对称设置,在导针定位杆2的底部设有咬牙11。
如图2所示,定位肘7的后端、滑孔12的上方设有定位孔13,定位孔13内设有螺纹连接的螺杆14,螺杆14从外侧伸入定位孔13内侧,且顶在定位肘7的上端表面,使调整好距离的定位肘7不能滑动,增加精准度。在螺杆14的上端还可以设有调节螺母15。
如图3所示,两个通孔3对称设置在导针定位杆2的轴线两侧,通孔3的直径为4mm,两个通孔3之间的间距为2mm。
克氏针从通孔3向下插入,克氏针的针头则位于定位片8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伟,未经陆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7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