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联网电子三证车载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2866.X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4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宏基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17;G07C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刘朵朵 |
地址: | 20002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电子 车载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车载终端,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联网的电子车载终端。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国家提出的智能交通的宏伟目标,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提出和开发了自己的车联网畅想和方案。如厦门市在2011年开展“车联网”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建设工程,以厦门市车辆的路桥收费卡为基础,利用电子射频采集技术,对路网交通运行特征进行实时的信息采集。南京市也在2011年开始推行以环保检测站和新车上牌窗口为基础的发行射频识别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卡,主要是想应用于路桥收费、停车场收费和交通信息采集和诱导。还有深圳,重庆等城市,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案,希望能探索出现进的交通管理和智能交通的实现方式。
无论各地采用何种方案,从智能交通的管理目标看,车联网建设均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技术问题:第一,需要普及功能恰当的车载终端;第二,需要建设比较完善的地面监管系统;第三,需要完善对车载终端的技术防范,以防止车辆逃避联网监管、干扰车联网整体的有效性。各地的方案目前主要是针对前两项提出自己的监管系统和对应的车载终端(很多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电子车证卡,有些需要安装简易的RFID接收和发送终端),而对于第三点,主要采用设立监测中心、路面人工或机器监测站点,以及依靠环保检测、定期年检等外部监管方法。
但是,汽车的快速移动特性决定了车辆的流动性,而现在以上这些从外部入手的监管方法无法从源头上确认车辆的合法性,无法直接从车载设备上获得动态的牌照信息,在信息采集上也无法做到100%收集,因此无法避免漏洞与隐患,不能确保全面、可靠、有效地实现车联网管理,更无法真正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联网电子车载终端,解决现在应用于车辆网的系统和车载终端只能采用外部监管方法,无法避免漏洞与隐患,更无法真正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目标的缺陷。
技术方案
一种车联网电子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车证输入端口,所述电子车证包括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发放的电子车辆身份证,内含车辆登记信息,还包括电子行驶证和电子驾驶证,所述电子车证输入端口连接车载终端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有多个频率的RFID信号接收和发送器件、GPS导航器件、无线通信器件和显示屏,所述控制器采用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对电子车证输入端口传送的电子车证数据、RFID信号接收器件传送的RFID信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内置的地图数据和连接的GPS导航器件进行导航,通过显示控制模块连接显示屏,通过无线通信器件连接互联网或专用网。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行车记录仪,所述行车记录仪将行车记录数据传送给控制器。
所述电子车证输入端口设置为分开的输入端口,分别包括电子车辆身份证输入端口,电子行驶证输入端口和电子驾驶证输入端口。
所述电子车辆身份证输入端口设置有锁死结构,插入后即被锁定。
所述无线通信器件设置有无线SIM卡插槽,插入无线SIM卡后利用移动、联通或电信的移动公网进行通讯。
所述无线SIM卡插槽设置有两个,供不同分工使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车联网电子车载终端不仅能通过电子车证实现车辆管理,通过三个电子车证的匹配进行车辆合法性确认,从而可以实现从车辆源头直接进行监管,与现有外部监管的RFID随路监测设备进行结合,能够发送车辆具体信息或异常启动信息等至RFID随路监测设备实现监管的周密性,不再存在监管漏洞;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车联网电子车载终端还具有导航功能,通过与交通部门的信息交互可以获得实时交通信息,获得更好更迅速的导航路线,也能使交通部门的整体交通控制实现真正的智能交通管理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示意框图。
其中:1-电子车辆身份证输入端口,2-电子行驶证输入端口,3-电子驾驶证输入端口,4-液晶显示屏,5-无线SIM卡插槽1,6-无线SIM卡插槽2,7-电源开关,8-车载对驾驶员疲劳检测摄像头安装位置和方向调整孔,9-内置扬声器,10-音量控制钮,11-内置行车记录仪,12-话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宏基,未经陈宏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28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