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用点火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4123.8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7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川井一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H01F38/12 | 分类号: | H01F38/12;F02P3/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点火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成使火花塞产生火花放电的电压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以往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构成为,通过从壳体的开口侧组装铁芯、一次线圈及二次线圈,连接于二次线圈的高压侧的二次接头与高压端子的头部抵接。
高压端子直接固定在壳体上,二次接头经由绝缘树脂固定在壳体上。因此,若壳体的材料与绝缘树脂存在线膨胀系数的差,则随着壳体和绝缘树脂的膨胀或收缩,高压端子与二次接头相对地移动,高压端子与二次接头分离。而且,由于高压端子与二次接头的分离导致产生导通不良,由性能损失或微放电导致产生无线电噪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防止由高压端子与二次接头的分离导致的导通不良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4),树脂制;一次线圈(1)以及二次线圈(2),容纳在壳体内;高压端子(5),固定在壳体上,与火花塞电连接;二次接头(6),一端与二次线圈接合,并且另一端与高压端子接触;绝缘树脂(7),覆盖一次线圈、二次线圈、以及二次接头的周围;高压端子与二次接头以嵌合状态接触。
由此,无论壳体与绝缘树脂的膨胀或收缩,高压端子与二次接头的接触状态都得以维持,能够防止由高压端子与二次接头的分离导致的导通不良的产生。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特征在于,高压端子在外周部形成有槽,二次接头具备插入上述槽的插入片。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特征在于,槽形成为环状,插入片形成有两个。
再有,该栏以及权利要求所述的各单元的括弧内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具体的单元的对应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点火线圈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点火线圈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点火线圈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3的状态开始进一步进行组装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卷绕一次铜线的圆筒状的一次线圈1的外周侧配置有卷绕二次铜线的圆筒状的二次线圈2,在一次线圈1的内周侧配置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铁芯3。在下文中,将一次线圈1、二次线圈2及铁芯3称为线圈部1~3。
然后,在向一次线圈1进行通电时,形成通过铁芯3的磁场。接下来,在切断向一次线圈1的通电时,由于电磁感应现象而在二次线圈2中产生高电压的感应电动势。
树脂制的壳体4具备:有底筒状的主体筒部42,形成有容纳线圈部1~3的容纳空间41;以及圆筒状的高压塔44,从主体筒部42的底部向外侧突出且形成有贯通孔43。
在贯通孔43中插入并固定有导电金属制的圆柱状的高压端子5。在将点火线圈装载至内燃机(未图示)时,该高压端子5经由弹簧端子(未图示)与火花塞(未图示)电连接。
由导电金属制的板材形成的二次接头6的一端与二次线圈2的高压侧接合。此外,二次接头6的另一端与高压端子5以嵌合状态接触(详细情况留待后述)。
线圈部1~3及二次接头6容纳在容纳空间41内,在将二次接头6与高压端子5嵌合后,将热固性且富有电绝缘性的绝缘树脂7填充至容纳空间41。换言之,由绝缘树脂7覆盖线圈部1~3及二次接头6的周围。
如图2~图4所示,在高压端子5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的槽51。该槽51位于接近主体筒部42的底部内壁面45的位置,且位于容纳空间41内。
二次接头6的一端侧固定在二次线圈2的线轴上。在二次接头6的另一端侧(自由端侧)形成有两个插入槽51的板状的插入片61。两个插入片61平行地延伸,在两个插入片61之间形成有狭缝部62。此外,插入片61弯曲成圆弧状。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点火线圈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所示,将线圈部1~3及二次接头6沿箭头A所示方向,从主体筒部42的开口部插入至容纳空间41。将此时的线圈部1~3及二次接头6的插入方向在下文中称为插入方向A。
然后,将线圈部1~3及二次接头6沿插入方向A插入至容纳空间41之后,如图2、图3所示,二次接头6的插入片61的前端部与主体筒部42的底部内壁面45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41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络钓鱼智能防御系统
- 下一篇:螺线管线圈绕线筒及超导磁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