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1340.8 | 申请日: | 201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9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寅桂;龙华;唐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N3/2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郭云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排气 歧管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排气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排气歧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它的工作情况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耐久性,同时又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排放性能。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为避免雾霾等恶劣天气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新近出台的国五排放标准,对发动机的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关键部件——排气歧管总成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知局公开了一种带三元催化器的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专利号为201120389086.3),由排气歧管、三元催化器、进气法兰和出气法兰组成。排气歧管采用不锈钢管弯形而成,三元催化器的两端均为锥形。各排气歧管的前端与进气法兰焊接连接,各排气歧管的后端与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焊接连接,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设置有与排气歧管数量相同的分支管,排气歧管焊接在分支管上。三元催化器的出气端与出气法兰焊接连接。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元催化器冷启动时由于排放气体温度较低而达不到排放要求的问题,降低了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污染以及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的制造成本,能达到国四的排放标准,但无法满足国五的排放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排放性能好的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包括进气法兰(1)、并排设置的多根排气歧管(2)、三元催化器(3)和出气法兰(4),关键在于:各排气歧管(2)的前端口部采用扩口处理后再间隔安装在进气法兰(1)上,所述三元催化器(3)为圆筒形,各排气歧管(2)的后端汇集到一起后,再通过喇叭形过渡管(5)与三元催化器(3)的前端相连,所述喇叭形过渡管(5)的内径由前端向后端逐渐增大,所述出气法兰(4)为铸造件,出气法兰(4)罩在三元催化器(3)的后端,出气法兰(4)的前端面与后端面成20~80°的夹角α,且出气法兰(4)的内径由前端到后端逐渐减小,所述三元催化器(3)的后端插入出气法兰(4)的前端口部与出气法兰(4)焊接在一起,出气法兰(4)的后端口部向外延伸形成法兰安装盘(4a)。
在所述出气法兰(4)的左、右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支撑螺钉(6)用于与发动机缸体相连,所述出气法兰(4)的法兰安装盘(4a)上焊接有连接螺钉(7)。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支撑螺钉用于安装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安装牢固可靠,且安装结构简单,减小了排气歧管总成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延长了排气歧管总成的使用寿命。
为简化加工,上述喇叭形过渡管(5)由左右两部分扣合而成。
有益效果:
(1)各排气歧管的前端口部采用扩口处理,可降低排气阻力,与发动机缸盖接口处达到顺滑过渡;
(2)三元催化器采用圆筒形,直接采用圆管成型,结构简单,可根据该系列不同排量发动机要求配置不同大小规格,满足系列化、通用化要求;
(3)各排气歧管的后端汇集到一起后,再通过喇叭形过渡管与三元催化器的前端相连,由于取消了传统结构中的分叉管,从而使各气道排出的废气被压缩的程度更高,废气混合得更为均匀,从而提高三元催化器前端排气混合均匀性系数,同时便于排气歧管传感器采集排气含氧量;
(4)出气法兰经铸造成型,气流经三元催化器后直接过渡,过渡短且阻力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排气背压低、发动机动力性好、热损失小、冷启动特性高等特点,能满足国五排放标准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切视图。
图3为图1中排气歧管的前端口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由进气法兰1、并排设置的多根排气歧管2、三元催化器3、出气法兰4、喇叭形过渡管5、支撑螺钉6和连接螺钉7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13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井运煤皮带自动喷雾控制装置
- 下一篇:安全节能的电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