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监控功能的电缆排管敷设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7560.7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0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周韫捷;杨小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9/08 | 分类号: | H02G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监控 功能 电缆 敷设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敷设地下电缆的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监控功能的电缆排管敷设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架空线路给城市景观和空间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为了使城市环境美观以及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也为保证各类设施安全及人身安全的需要,输电线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成为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长期以来,电缆敷设主要采取的是直埋、排管、电缆沟以及电力隧道等方式。直埋敷设:不需要任何的外界保护构筑物,电缆直接埋于地下土中,适用于同一路径通道管线较少、不经常开挖、地下无产生腐蚀条件和无外力损伤地段。排管敷设:是一次开挖路面就预埋足够的电缆排管,避免了线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地下其他管线对电缆本身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对电缆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施工作业面积小,工期较短,方便易行,同时还可以随本期工程提前预埋排管,为以终期放缆施工不再破路做好了准备。电缆沟敷设:在电缆敷设的路径通道上构筑现浇钢筋混土沟,沟内两侧壁上安装固定支架便于放电缆。其不利因素在于将来每次放缆都需要重新破路。电力隧道敷设:利用一次开挖,构筑钢筋混凝土隧道作为市政、煤气、自来水、电力以及电信等多家单位的公用设施,牵涉单位多,投资大,工期长,从目前的情况看实施难度很大。因此排管敷设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施工灵活、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小的具有监控功能的电缆排管敷设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具有监控功能的电缆排管敷设系统,包括电缆盘、电缆支架、滚轮、导管和卷扬机,所述的电缆盘设在地面上,电缆盘上盘绕有用于敷设的电缆,所述的电缆支架设在电缆盘的一侧,所述的滚轮设在电缆支架上,所述的电缆穿过导管后与卷扬机连接,还包括网络摄像头和卷扬机控制设备,所述的网络摄像头设在导管的一端,并通过网络与卷扬机控制设备连接,所述的卷扬机控制设备与卷扬机连接。
所述的网络摄像头包括镜头和支架,所述的镜头可移动地设在支架上,所述的支架与导管连接。
所述的卷扬机控制设备包括相连接的监视器和控制器,所述的监视器通过网络与网络摄像头连接,所述的控制器与卷扬机连接。
所述的卷扬机通过钢丝绳与电缆连接。
所述的导管设在地下隧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网络摄像头监控地下电缆的施工情况,及时从监视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并通过控制器控制卷扬机牵引力的大小与方向,不需人员在地下施工,具有施工灵活、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小、方便易行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监控功能的电缆排管敷设系统,包括电缆盘1、电缆支架2、滚轮3、导管4和卷扬机5,所述的电缆盘1设在地面上,电缆盘1上盘绕有用于敷设的电缆9,所述的电缆支架2设在电缆盘1的一侧,所述的滚轮3设在电缆支架2上,所述的导管4设在地下隧道内,所述的电缆9穿过导管4后通过钢丝绳与卷扬机5连接,还包括网络摄像头6和卷扬机控制设备,所述的网络摄像头6设在导管4的一端,并通过网络与卷扬机控制设备连接,所述的卷扬机控制设备与卷扬机5连接。
所述的网络摄像头6包括镜头和支架,所述的镜头可移动地设在支架上,所述的支架与导管连接。所述的卷扬机控制设备包括相连接的监视器7和控制器8,所述的监视器7通过网络与网络摄像头6连接,所述的控制器8与卷扬机5连接。
采用上述具有监控功能的电缆排管敷设系统进行电缆敷设施工时,网络摄像头6拍摄地下隧道内电缆敷设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监视器7,监视器7显示当前情况,若发现问题则报警或发送指令给控制器8,控制器8控制卷扬机输出的牵引力大小或方向,以及时排除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75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