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短视可控电抗器补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4695.X | 申请日: | 2013-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5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施灵;许敏;韩浩江;沈浩;童俊;钱耀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8 | 分类号: | H02H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蔡海淳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视 可控 电抗 补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紧急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接地故障的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系统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点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中性点不接地;二、中性点经电阻接地(以小电阻接地方式为主);三、谐振接地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当发生一相故障时,接在相间电压上的受电器的供电并未遭遇破坏,它们可以继续运行,但是这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绝缘薄弱点很可能被击穿,从而引起相接地短路,严重损坏电气设备。
而且,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当接地的电容电流较大时,在接地处引起的电弧很难自行熄灭,还可能出现间隙电弧(即周期性地熄灭与重燃的电弧)。由于电网是一个具有电感和电容的振荡回路,间歇电弧会引起相对地的过电压,这种过电压会传输到与接地点有直接电连接的整个电网上,更容易引起另一相对地击穿,而形成两相接地短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中性点不接地带来的问题,一般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或者“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
在上述接地方式中,前者以中性点经消弧线圈(谐振)接地为代表,后者以低电阻接地为代表。长期以来,两者互有优缺点,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均有了相当的发展。
传统的“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能自动消除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具有减少跳闸次数、降低接地故障电流的优点,但由于不能切除非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整个配电系统须承受较长时间(2小时)的工频过电压(线电压),因此对设备的绝缘水平要求高,这对配电系统设备(尤其对于某些进口设备,如电缆)是不利的;同时单相接地故障的长时间存在也不利于设备及人身安全。而且传统的“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里面的故障选线,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实际选线准确率很低。
“低阻接地”方式可避免配电系统出现长时间工频过电压的问题,对设备绝缘要求相对较低,不足之处在于系统中任何单相接地故障都跳闸,导致跳闸率过高,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因此,这两种接地方式都各有利弊,只能适用于一定的条件,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更完善的新型接地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短视可控电抗器补偿装置,其采用短路阻抗作为工作阻抗,因而其伏安特性可保证在0-110%额定电压范围内保持极佳的线性度,其响应速度极快,且输出电流可在0-100%额定电流间连续无级调节;与传统的消弧线圈等相比,其结构简单,噪音小,不带任何转动或传动机构,无有载开关和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短视可控电抗器补偿装置,包括与电网或变压器中心点连接的消弧线圈,其特征是:所述消弧线圈的一次绕组接入电网中性点;所述消弧线圈的二次绕组的输出端,设置有两个反向并接的可控硅,所述两个反向并接的可控硅包括第一可控硅和第二可控硅,所述第一、第二可控硅反向并接后与所述消弧线圈二次绕组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可控硅的控制极分别与第一、第二触发控制器的触发信号输出端对应连接。
其所述可控硅的导通角为0~180度。
其所述的第一、第二触发控制器为常规可控硅导通角触发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因采用短路阻抗而不是励磁阻抗作为工作阻抗,因而其伏安特性可保证在0-110%额定电压范围内保持极佳的线性度;
2.因采用可控硅控制,因而其响应速度极快,且输出电流可在0-100%额定电流间连续无级调节;采用随调式控制,正常运行时电网远离谐振点,无需容易产生问题的阻尼电阻;
3.与传统的消弧线圈等相比,其结构简单,噪音小,不带任何转动或传动机构,无有载开关和接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中,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短视可控电抗器补偿装置,包括与电网或变压器中心点连接的消弧线圈,其所述消弧线圈一次绕组作为工作绕组NW接入电网中性点;所述消弧线圈的二次绕组作为控制绕组CW由两个反向并接的可控硅SCR短路,可控硅的导通角由触发控制器控制。
由图可知,所述两个反向并接的可控硅包括第一可控硅和第二可控硅,所述第一、第二可控硅反向并接后与所述消弧线圈二次绕组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第二可控硅的控制极分别与第一、第二触发控制器的触发信号输出端对应连接。
其所述可控硅的导通角为0~18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46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馈风机用低电压穿越串联补偿装置
- 下一篇:中性点虚拟接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