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3229.X | 申请日: | 2013-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9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侯春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春旺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H02J7/00;B60L8/00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13119 | 代理人: | 孙廷玉 |
地址: | 053000 河北省衡***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车载 太阳能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电源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涉及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一次性能源的逐渐减少,以及煤炭石油等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各个国家都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太阳能资源。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目前的电动汽车存在以下缺陷:其一,行驶距离短,一般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在80公里左右;其二,充电不方便,由于充电站的投资较大,因此目前虽然电动汽车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很难有效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用于车顶上、可随时对电动车充放电、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节能效果明显的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太阳能板和蓄电池,在所述太阳能板下方设置有与车顶固定的固定架,所述蓄电池为至少两套,所述蓄电池和太阳能板之间电连接有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该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与负载电连接。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所述固定架后方与太阳能板活动连接,在固定架前方的太阳能板下方设置有升降顶杆;
所述蓄电池为两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同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包括太阳能板和蓄电池,在所述太阳能板下方设置有与车顶固定的固定架,所述蓄电池为至少两套,所述蓄电池和太阳能板之间电连接有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该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与负载电连接,将太阳能板通过固定架固定在车顶上,在车辆行驶和停放过程中,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控制对至少一套蓄电池充电,同时另外有至少一套蓄电池放电,对车辆行驶提供电能,太阳能充电系统和电动车系统对立工作互不影响,尽可能使系统利用最大化;其二,由于所述固定架后方与太阳能板活动连接,在固定架前方的太阳能板下方设置有升降顶杆,在车辆行驶时,将升降顶杆放下,太阳能板处于水平状态,有效地减少了行驶中的空气阻力,水平放置的太阳能板同样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车辆停放时,根据太阳照射的角度将升降顶杆升起,使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太阳能板上,太阳能的转化率更高,更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其三,由于所述蓄电池为两套,既保证了能一套充电、另一套工作的需要,又避免了携带太多蓄电池增加车重,造成动力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在车辆行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升降顶杆升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其结构包括太阳能板1和蓄电池2,在太阳能板1的下方设置有与车顶固定的固定架3,蓄电池2为至少两套,蓄电池2和太阳能板1之间电连接有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4,该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4与负载5电连接。将太阳能板1通过固定架3固定在机动车6的车顶上,在车辆行驶和停放过程中,太阳能板1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4控制对至少一套蓄电池充电,同时另外有至少一套蓄电池放电,对车辆行驶提供电能,太阳能充电系统和电动车系统对立工作互不影响,尽可能使系统利用最大化。
如图3所示,固定架3的后方与太阳能板1活动连接,在固定架3的前方的太阳能板下方设置有升降顶杆7。在车辆行驶时,将升降顶杆7放下,太阳能板1处于水平状态,有效地减少了行驶中的空气阻力,水平放置的太阳能板同样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车辆停放时,根据太阳照射的角度将升降顶杆7升起,使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太阳能板1上,太阳能的转化率更高,更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蓄电池2最好为两套,分别为第一蓄电池21和第二蓄电池22,既保证了能一套充电、另一套工作的需要,又避免了携带太多蓄电池增加车重,造成动力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电动车用车载太阳能电源结构相同,就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春旺,未经侯春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32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