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3043.6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4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施晓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帕艾尼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D3/06 | 分类号: | B05D3/06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沈国安 |
地址: | 214434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元 催化剂 连续 式微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微波干燥原理用于生产汽车三元催化剂工艺过程中对喷涂后的产品进行连续干燥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置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中国继2010年汽车年产销量超过了18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之后,2012又以1950万辆的销售业绩继续保持第一的位置;
而汽车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其排放的尾气也严重污染着环境,因而随着节能环保工程的推进,为了保护城市大气环境、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国家制定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政策,并制定排气控制总目标:最大总质量不大于3.5吨的其他轻型汽车(包括柴油车)认证产品的排气控制水平于2009年达到欧Ⅲ标准;所有轻型汽车(含轿车)的排气控制水平于2011年达到欧IV标准;2015年前后争取与国际排气控制水平接轨。为达到此目前,需要在汽车的排气系统的安装汽车三元催化转化器对汽车尾气进行处理;
汽车三元催化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机外净化装置,它的作用是通过对有害的HC和CO的催化氧化及对NOx的氧化还原,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达到催化净化这三种排放污染物的目的,属于汽车尾气排放的后处理系统;
在汽车三元催化转化器中,三元催化剂是尾气净化的核心部件,在三元催化剂的生产过程需要将涂层材料喷涂在陶瓷或金属载体上,然后进行干燥;常规的生产过程中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进行干燥,将喷涂好的载体放入加热炉中进行加热,该方式加热效果差、耗时长,大大影响的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装置包含有安放于支架上的烘箱箱体,所述烘箱箱体的微波腔内安装有微波发生器,所述微波发生器的顶部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湿口,有一传输带贯穿烘箱箱体的微波腔。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烘箱箱体的微波腔的进料端和出料端均安装有微波抑制器。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微波发生器安装于微波腔内腔体的顶部、底部或两侧。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微波发生器的侧壁上设置有炉门。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传输带的驱动马达为变频电机。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微波腔内安装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装置还包含有一电控箱,该电控箱内安装有与一中央控制器相连的显示器,该中央控制器与微波腔内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中央控制器与微波发生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中央控制器与驱动传输带的驱动马达相连。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三元催化剂的连续式微波干燥装置,所述中央控制器上连接有一蜂鸣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微波原理进行干燥作业,微波(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频率为300兆赫~30万兆赫,其波长为1毫米~1米,微波具备电场所特有的振荡周期短、穿透能力强、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特定效应等特点)干燥不同于传统干燥方式(传统干燥方法,如火焰、热风、蒸气、电加热等,均为外部加热干燥,物料表面吸收热量后,经热传导,热量渗透至物料内部,随即升温干燥),其热传导方向与水分扩散方向相同,与传统干燥方式相比,具有干燥速率大、节能、生产效率高、干燥均匀、清洁生产、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等优点,因而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加热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帕艾尼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帕艾尼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30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