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主动防撞雷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2564.X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3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邓小东;史源;陈春红;吴文;李昂;马伟男;王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93 | 分类号: | G01S13/93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主动 雷达 装置 | ||
1.一种汽车主动防撞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线阵(1)、Butler矩阵多波束馈电分配/合成器(2)、毫米波收发组件(3)、波形发生器(4)、中频放大电路(5)、信号处理电路(6)、显示告警模块(7)和电源模块(8),其中波形发生器(4)、中频放大电路(5)均与毫米波收发组件(3)连接,同时毫米波收发组件(3)还通过Butler矩阵多波束馈电分配/合成器(2)与天线阵(1)连接,中频放大电路(5)通过信号处理电路(6)接入显示告警模块(7),所述电源模块(8)分别与Butler矩阵多波束馈电分配/合成器(2)、毫米波收发组件(3)、波形发生器(4)、中频放大电路(5)、信号处理电路(6)、显示告警模块(7)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主动防撞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发生器(4)包括顺次相连的基准时钟(41)、整数及小数分频器(42)、地址发生器(43)、波形映射表(44)和D/A转换器(45),D/A转换器(45)的输出端接入毫米波收发组件(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主动防撞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收发组件(3)包括VCO(36)、谐波混频器(39)、锁相环(35)、滤波器(30)、耦合器(34)、混频器(38)和前置滤波器(33),其中VCO(36)的输入端与D/A转换器(45)的输出端相连,VCO(36)的输出端接入谐波混频器(39)的中频输入端,谐波混频器(39)的本振输入端与锁相环(35)连接,谐波混频器(39)的射频输出端经过滤波器(30)接入耦合器(34),耦合器(34)的支线输出端与混频器(38)的本振输入端相接,耦合器(34)主线输出端接入Butler矩阵多波束馈电分配/合成器(2),前置滤波器(33)的输出端接入混频器(3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主动防撞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utler矩阵多波束馈电分配/合成器(2)包括一分多路功率分配器(28)、功率放大器(25)、环形器(23)、Butler矩阵(22)、LNA(24)和单刀双掷开关(27),且一分多路功率分配器(28)的输入端与耦合器(34)的主线输出端连接,一分多路功率分配器(28)的每路输出端均通过该路功率放大器(25)与该路环形器(23)的发射输入端口相连,各路环形器(23)的发射输出端口与Butler矩阵(22)的对应输入端相连,Butler矩阵(22)的发射输出端接入天线阵(1),各路环形器(23)的接收输出端口均经LNA(24)接入单刀双掷开关(27);其中Butler矩阵(22)由3dB电桥(222)和移相器(223)组成,其中3dB电桥(222)采用正交混合网络,移相器(223)采用Schiffman移相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主动防撞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中频放大电路(5)包括前置低噪声放大器(52)和滤波匹配网络(53),前置低噪声放大器(52)的输入端与混频器(38)的输出端相接,前置低噪声放大器(52)的输出端接入滤波匹配网络(53)的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主动防撞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6)包括A/D转换电路(62)、FPGA(69)、系统配置电路(64)、系统自检模块(60)、JTAG和AS接口(65)、数据存储(63)、以太网通信接口模块(66)、USB通信接口模块(67)和CAN总线模块(68);A/D转换电路(62)的输入端与滤波匹配网络(53)的输出端连接,A/D转换电路(62)、系统配置电路(64)、系统自检模块(60)和JTAG和AS接口(65)的输出端均接入FPGA(69),FPGA(69)的一路输出端接入数据存储(63),另外三路输出端分别接入以太网通信接口模块(66)、USB通信接口模块(67)和CAN总线模块(68),且以太网通信接口模块(66)、USB通信接口模块(67)和CAN总线模块(68)的输出端均与显示告警模块(7)连接;所述系统自检模块(60)内集成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256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