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密度相变蓄热电热供暖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7520.X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99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益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F24D15/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密度 相变 蓄热 电热 供暖 空调 | ||
技术领域:
一种高密度相变蓄热电热供暖空调,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电加热、蓄热、强制换热、热管传热、风机盘管末端、保温于一体具有低谷电蓄热功能的柜式电热供暖送风空调,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利用低谷电进行高密度相变蓄热、热管相变传热、换热的电热供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电力工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主要表现在:电网负荷率低,系统峰谷差距大,城市生活、商业用电快速增长,工业用电比重相对减少。这种实况促进了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蓄热技术是其最关键技术之一。蓄热技术是指:在用电低谷时段将低价电能转换成热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在用电平、高峰时段释放出来被再利用的技术,以达到调荷节能、削峰填谷、降低电力运营成本、降低用户的能源运行费用、合理高效的使用优质洁净能源等目的。
目前被普遍采用的蓄热技术主要有:常压水蓄热和高温水蓄热、固相高温蓄热。由于水在0℃时的溶解潜热(8Ocal/g)和100℃时的汽化潜热(53gcal/g)等相变潜热都较大,但容积密度(1g/m1)和比热(1cal/g℃)较小,所以水的潜热、显热蓄热密度小,用水做介质蓄热都是利用显热特性:常压水蓄热和高温水蓄热技术是利用水的温差显热特性,蓄热密度小,蒸汽蓄热是利用水的汽化潜热,虽然汽化热大,但蒸汽密度小,压力高,故相对蓄热密度小;固相高温蓄热是用电加热管将固态成型材料加热到400-700℃,再通过高温换热将蓄存的热量释放出去,其换热装置复杂、压力高、安全性能差,保温难度大,热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供热水装置的种种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高密度相变蓄能用电供暖技术及装置。该发明不仅涉及一种特殊的相变蕾热材料;而且涉及一种具有较高换热能力的经特殊加工处理的紫铜蛇行盘管的设计;还涉及一种能 够进行快速安装和移动的装置设计;同时还涉及一种能够将加热管通电时产生的热量均匀传递到相变蓄热材料的金属翅片设计;也还涉及一种能够进行全自动控制的温度时间控制器设计。由此设计制造成的一体化高密度相变蓄能用电供暖柜式空调不仅能够独立进行供暖,而且还能通过调节出风口的风叶摆向进行风向调节,通过控制风机的开启和关停控制室内温度;还具有低谷电蓄热功能,大大地降低了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常压水蓄热和高温水蓄热、固相高温蓄热等常规蓄热装置所固有的体积大、压力高、初投资高、使用费用高、安全性能差等问题和缺点。
一种高密度相变蓄热电热供暖空调,其特征是,在外壳内侧粘贴10mm厚保温层,前上方设可调节的出风口,中部设固定百叶进风口;在相变蓄热壳体内,导热金属翅片并行地垂直穿在加热套管上,呈3列4行分布置,列间及翅片与壳体间分布有u字蛇形铜盘管,并用c型弯头穿行连接,盘管的两端分别与热管散热器的两端相连,在蓄热体与热管散热器之间设风机蜗壳和轴流离心风机;加热套管的两端穿过并焊接在相变蓄热壳体的左右两侧金属板上,形成的空腔充满相变蓄热材料,其中部设置温度传感器:电加热管穿在加热套管内,通过导线与时间温度控制器电连接;相变蓄热壳体的底板外侧焊接金属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过电加热管、加热套管和、导热翅片、换热热管的传热完成相变材料的蓄热、供热两种功能,结构紧凑,安全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1中:1.壳,2.保温层,4.回风口,6.风机热管散热器,7.传热热管,8.风机蜗壳,9.风机,11.相变蓄热壳体,12.蓄热腔加强筋,13.相变蓄热材料,14.加热套管,16.电加热管,17.蓄能换热盘管,18.相变温度传感器,19.温度时间控制器。
图2是目前常规电热锅炉供暖的工作原理简意图。
图2中:1.电热锅炉,2.循环水泵,3.用户末端(风机盘管货暖气片),4.介质水管道。
图3是目前常用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简意图。
图3中,1.电热锅炉,2.蓄热罐,3.蓄热罐放热控制阀,4.电锅炉加热循环泵,5.蓄热罐供热循环泵,6.蓄热控制阀,7,热交换器,8.供暖系统循环泵,9.用户末端。
图4中:3.出风口,5.出风口百叶,10.室温传感器,15.导热金属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益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益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75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轻量级的RFID双向认证方法
- 下一篇:钢管除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