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密封检验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9762.6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69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忠;李宏;陈征;董云开;李涛;喻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密封 检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监测仪器进行密封检测的密封检验舱。
背景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与长期观测,需要将观测仪器布置在钻孔内进行测量或长期观测。钻孔内安装的监测仪器要长期承受钻孔内水压的作用,监测仪器的机械密封连接和与电缆线的密封是否可靠,是钻孔内仪器能否长期稳定工作的关键。密封检验舱就是在室内环境通过加压泵对密封检验舱内加压,来对观测仪器的密封可靠性进行检验的仪器。
如图1所示,目前观测仪器8的电缆线5是通过密封检验舱上端盖4的轴向出线口处的O型环3穿出,进行密封检验时,电缆线5需要全部从出线口穿出。由于电缆线5与O型环3的摩擦磨损易造成密封检验舱出线口密封效果差,同时穿线工作耗费工时,工作效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密封检验舱,克服了现有的技术缺陷,解决了密封检验舱出线口穿线的问题,提高了钻孔监测仪器的机械密封连接和与电缆线的密封检验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密封检验舱,用于对舱体内的观测仪器6进行密封性检验,舱体上开口处的上法兰盘9与上端盖4连接,观测仪器6的电缆线5的电缆线出口11沿径向设置于上法兰盘9与上端盖4的接触面处;
所述的上法兰盘9与上端盖4的接触面间设有两层密封环10;密封环10的上设有径向半圆凹槽12,两密封环10的半圆凹槽12对扣成圆孔供电缆线穿出。
所述的上端盖4上设有高压阀门8。
所述的上端盖4上设有排气口13。
所述的舱体上设有进水口7。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密封检验舱,克服了现有的技术缺陷,解决了密封检验舱出线口穿线的问题,提高了钻孔监测仪器的机械密封连接和与电缆线的密封检验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密封检验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密封检验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密封检验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密封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密封环的左视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2至图5所示,一种新型密封检验舱,用于对舱体内的观测仪器6进行密封性检验,舱体包括底座1、主体2、上法兰盘9与上端盖4,主体2下端连接底座1,上开口连接上法兰盘9,法兰盘9与上端盖4通过螺栓连接,构成密闭的舱体;观测仪器6的电缆线5的电缆线出口11沿径向设置于上法兰盘9与上端盖4的接触面处;另外所述的上法兰盘9与上端盖4的接触面间设有两层密封环10;密封环10的上设有径向半圆凹槽12,两密封环10的半圆凹槽12对扣成圆孔,圆孔对应电缆线出口11,供电缆线穿出。实现对电缆线5出口处的密封。
这种电缆线5出线的方式,保证电缆线5引出线位置的密封,可以使密封检验舱长时间保持压力;同时两密封环10的半圆凹槽12对扣成圆孔的结构保护电缆线5在螺栓压紧法兰盘9与上端盖4操作过程中不损坏电缆线5;不需要穿线,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的舱体上设有进水口7。同时,所述的上端盖4上设有高压阀门8与排气口13,在通过进水口7对舱体充水加压时,高压阀门8控制在舱体内压力达到一定值时从排气口13排出舱体内部的空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97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