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切换电容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6528.8 | 申请日: | 2013-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5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叶少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少雄 |
主分类号: | H01H47/00 | 分类号: | H01H47/00;H01H4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400 福建省泉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换 电容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特别涉及一种切换电容接触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容接触器在使用时,一般是一组线圈与电源电连接,另一组线圈与电容器电连接,起到开关的作用,但在接通时,电容器容易出现涌流,造成接触器的触头损坏,并且现有的电容接触器承载能力有所限制,且触头烧坏的几率比较高,同时在对切换电容进行更换时,有可能对其他零件也造成损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电容接触器的使用寿命,不利能源的节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切换电容接触器,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切换电容接触器,包括接触器壳体,接触器壳体内分别设有滑块、梯形凸台、复位弹簧、卡台、接触板、涌流电阻、漏电保护层、静铁芯、遮盖件及电磁线圈,梯形凸台设置在滑块内,复位弹簧设置在梯形凸台内,卡台设置在滑块底部,卡台顶部与滑块底部连接,卡台底部与接触器壳体内壁连接,接触板水平设置在接触器壳体内,涌流电阻设置在接触板内,静铁芯一端与滑块连接,另一端与接触器壳体内壁连接,漏电保护层设置在静铁芯表面,遮盖件设置在漏电保护层上,电磁线圈穿过漏电保护层与静铁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涌流电阻在一个以上。
作为优选,所述滑块可通过复位弹簧上下扳动。
作为优选,所述卡台分别与滑块及接触器壳体活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接触器壳体对应卡台处设有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这种切换电容接触器承担了抑制涌流的责任,能有效减少接触器触头的损坏几率,同时切换电容模块能反复拆装,且不会损坏接触器壳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切换电容接触器,包括接触器壳体1,接触器壳体1内分别设有滑块2、梯形凸台3、复位弹簧4、卡台5、接触板6、涌流电阻7、漏电保护层8、静铁芯9、遮盖件10及电磁线圈11,梯形凸台3设置在滑块2内,复位弹簧4设置在梯形凸台3内,卡台5设置在滑块2底部,卡台5顶部与滑块2底部连接,卡台5底部与接触器壳体1内壁连接,接触板6水平设置在接触器壳体1内,涌流电阻7设置在接触板6内,静铁芯9一端与滑块2连接,另一端与接触器壳体1内壁连接,漏电保护层8设置在静铁芯9表面,遮盖件10设置在漏电保护层9表面,电磁线圈11穿过漏电保护层8与静铁芯9连接,所述涌流电阻7在一个以上,所述滑块2可通过复位弹簧4上下扳动,所述卡台5分别与滑块2及接触器壳体1活动连接,所述接触器壳体1对应卡台2处设有凹槽。
当接触板6内的涌流电阻7通电时,电流经过涌流电阻7向电容器充电,涌流电阻7抑制了电容器合闸涌流,随后电容接触器触头闭合,这样就承载了电容电流;漏电保护层8设置在静铁芯9表面,电磁线圈11穿过漏电保护层8与静铁芯9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漏电保护层8能有效抑制漏电现象;涌流电阻7在一个以上,加大了电容电流的承载力度;滑块2可通过复位弹簧4上下扳动,卡台5分别与滑块2及接触器壳体1活动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少雄,未经叶少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65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