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器人弹性关节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9373.1 | 申请日: | 201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3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颜钢锋;胡勇;郑佳奕;徐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杭州经纬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7/032 | 分类号: | B62D57/03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弹性 关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
背景技术
移动机器人所采用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轮式、履带式、足式、混合式等运动形式。对于轮式机器人,自车轮问世以来,它在坚硬平地上运动是十分可靠的。但是在不平地面上行驶时,轮式机器人的能耗将大大增加,而在松软地面或严重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车轮的作用也将严重丧失,移动效率大大的降低。履带式机器人使车身载荷分布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上,相当于一种为轮子铺路的装置,并且可产生较大的推进力,可在松软地面上行走,而不至于陷入其中,但履带式机器人在不平地面上的机动性仍然很差,而且机器人机身晃动严重。相对于轮式、履带式等类型的地面移动机器人,行走式机器人具有诸多优点。首先,该类机器人在运动时仅需要一些离散的点来供其落足,从而成功通过崎岖、松软或泥泞的地面。其次,该类机器人可以通过调节自身重心而避免倾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行走式机器人在环境适应性和运动灵活性方面更具优势,也因其在复杂地表上更强的行走能力而受到了广泛重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步,行走式机器人技术更是快速发展,多足步行机器人已在军事国防、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工业农业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行走式机器人,由于关节处不像人的关节那样富有弹性,从外表看,其走路的式样就是呆板的。从内部结构看,由于工作电机刚刚运转时,产生很大的加速度,导致电机增加很大的扭矩。不仅消耗能量,也增加了体积,并对其他传动部件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就是在行走式机器人模拟人行走时,起到人体内关节处筋与肌肉的作用,并且筋与肌肉的张弛是在不断的调节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传动轮、上面板、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第四 弹簧、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轴承、第一螺杆、第二螺杆、转轴、下底板、锥形齿轮、第一蜗轮、第二蜗轮、电机、侧板、蜗杆、隔板。转轴与上面板和下底板转动连接,上端穿过上面板上与传动轮相连接;左右两块侧板与上面板和下底板固定,用于固定上面板和下底板;隔板设置在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无外加力时,平行于侧板且与转轴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分别旋入第一和第二螺杆,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的凸起端嵌入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套在隔板一侧的环形凸起上;隔板另一侧的环形凸起嵌入第三弹簧、第四弹簧的一端,第三弹簧、第四弹簧的另一端套在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的凸起端,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分别旋入第一和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依次旋入第四滑动块中间的螺孔、隔板中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一滑动块中间螺孔,然后与右侧板的轴承相连接,第一螺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蜗轮后与左侧板的轴承相连接;同理,第二螺杆的一端依次旋入第三滑动块中间的螺孔、隔板中另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二滑动块中间的螺孔,然后与右侧板的轴承相连接,第二螺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蜗轮后与左侧板的轴承相连接;蜗杆的一端与第一蜗轮相啮合,另一端穿过锥形齿轮中的一个齿轮后与第二蜗轮相啮合;锥形齿轮中的另一个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呈凸字形,且中间为通孔,通孔与螺杆相配合,通孔的直径大于蜗杆的直径,小于滑动块凸起端的直径;且螺旋方向与螺杆相同。
所述的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的两端,一端为左旋,另一端为右旋;即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左旋,第三弹簧、第四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右旋;或者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右旋,第三弹簧、第四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左旋;
所述的隔板上,在凸台的中间,开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分别穿过螺杆,用于连通隔板两侧的两个环形凸起;并使其转轴旋转一定角度时,不至于干涉螺杆。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四个弹簧就是代替人体内的筋与肌肉的作用,通过对电机的控制来调节滑动块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弹簧的张弛程度,最终实现对关节弹性的 调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而且发展前景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杭州经纬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杭州经纬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93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