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髋关节术后固定垫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3232.2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9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高少茹;谭杏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少茹;谭杏贤;佛山市中医院;东莞市蒙泰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7/05 | 分类号: | A61G7/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髋关节 术后 固定 | ||
本实用新型涉医学康复用辅助器械,尤其涉及髋关节手术后辅助患者顺利康复的固定垫。
髋关节手术后需要至少持续数个月的康复期,这段康复期间,手术肢体的固定复位是相当关键的。医院通常通过辅助器械帮助患者预防脱位,但是由于辅助器械和设备往往仅从医学以及医护角度方面的考量,病患的舒适度、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在临床实践中,也不乏出现病患抵制医疗的情况,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如中国专利ZL201020192531.2人体下肢髋关节梯形固定垫,该专利公开的实施方案,病患下肢被强制分开成八字并且不带缓冲的强制捆绑固定,在实践中病患从医性极低进而影响了康复过程。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髋关节术后固定垫,极大提高了病患使用的舒适度、患者的从医性,同时改进了固定垫的固定方式,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髋关节术后固定垫,包括主体,主体是由顶部、底部、倾斜功能部、直角侧部以及梯形侧表面围成的直角梯形体,倾斜功能部向内形成有固定术后肢体的半开柱状槽体;倾斜功能部在半开柱状槽体接近底部的位置形成有承托人体脚部的小弧面;直角侧部设有固定绳带的孔。
更进一步,倾斜功能部与直角侧部形成的夹角为30度。
更进一步,半开柱状槽体内形成由顶部向底部均匀抬升的倾斜面。
更进一步,承托人体脚部的小弧面为与倾斜面反方向向下延伸形成。
更进一步,固定绳带的孔从梯形侧表面纵向贯穿直角梯形体。
更进一步,固定绳带的孔从梯形侧表面纵向贯穿直角梯形体。
本实用新型髋关节术后固定垫,采用了直角梯形设计,区分了病患的患肢与完好的肢体,通过半开柱状槽体固定患肢,释放完好的肢体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梯形的突起设计方便倚靠和休息;患肢部位也充分考虑到了髋关节手术的特点,如开30度角、半开柱状槽体向底部逐渐抬升,都是符合康复标准要求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承托人体脚部的小弧面,极大提高病患的舒适度,同时绳带通过固定绳带的孔将髋关节术后固定垫固定于床上,避免了对病患的绑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款实施例,髋关节术后固定垫,包括主体1,主体是由顶部10、底部11、倾斜功能部12、直角侧部13以及梯形侧表面14围成的直角梯形体,倾斜功能部12与直角侧部13形成的夹角为30度,倾斜功能部12向内形成有固定术后肢体的半开柱状槽体121并且半开柱状槽体121内形成由顶部向底部均匀抬升的倾斜面123,该设计结构符合病患康复要求,同时完好的肢体可以方便依靠在直角梯形体另一侧休息。
在倾斜功能部12在半开柱状槽体121接近底部的位置形成有承托人体脚部的小弧面122;承托人体脚部的小弧面122为与倾斜面123反方向向下延伸形成。直角侧部13设有固定绳带的孔131。固定绳带的孔131从梯形侧表面14纵向贯穿直角梯形体。绳带通过固定绳带的孔将髋关节术后固定垫固定于床上,避免了对病患的绑缚。
另一种实施例,是制作一只与所述主体1形状相同的布套,将髋关节术后固定垫放入其中,布套外设置有绳带,通过绳带将髋关节术后固定垫固定于床上,避免了对病患的绑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少茹;谭杏贤;佛山市中医院;东莞市蒙泰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未经高少茹;谭杏贤;佛山市中医院;东莞市蒙泰护理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32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