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5879.0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9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邱宇;袁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10 | 分类号: | A61J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01336***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酸氢钠 注射液 软包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包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
背景技术
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俗称“小苏打”,为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在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270℃时完全分解。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
在医疗领域中,碳酸氢钠注射液常用于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碱化尿液、作为制酸药,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等。碳酸氢钠溶水后呈弱碱性,在贮存过程中易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以及水,如果水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分解,其PH值则会改变,如果注射到人体后,则会引起人体体内PH值的紊乱。
碳酸氢钠水溶液的分解方程式为:
由上式可知,碳酸氢钠水溶液的分解为可逆的平衡反应过程,故防止碳酸氢钠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保证碳酸氢钠注射液分解出的二氧化碳不流失。由于玻璃瓶具有较高的阻气性,因此现有技术中,,使用玻璃瓶对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封存,以避免二氧化碳(由碳酸氢钠注射液分解出的二氧化碳)在贮存过程中的流失。
使用玻璃瓶对碳酸氢钠进行封存,虽然能够保证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但是,由于碳酸氢钠溶液为碱性药物,长期与玻璃瓶接触,极易发生化学反应,致使产品在贮存过程中可见异物指标不合格;玻璃瓶封存的碳酸氢钠产品在高温灭菌时瓶塞极易被冲开,造成密封不严,导致产品PH值异常、染菌等。另外由于玻璃瓶的制造成本较高,并且瓶体容易碎裂,对碳酸氢钠注射液的也存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避 免玻璃瓶由于碰撞等原因发生破碎的情况)。
综上所述,如何降低碳酸氢钠注射液在生产和存放过程中的分解,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该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采用聚丙烯软包盛装碳酸氢钠注射液,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降低碳酸氢钠注射液在存放过程中的分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用于碳酸氢钠注射液的封装,
包括用于盛装碳酸氢钠注射液的第一容器和封装所述第一容器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均由阻气材料制得,所述阻气材料选自聚乙烯或聚丙烯。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器封装于所述第二容器内,所述第一容器外侧和所述第二容器内侧为真空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器封装于所述第二容器内,所述第一容器外侧和所述第二容器内侧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器为铝箔软包,所述第一容器的内侧设置有聚丙烯膜;所述第二容器为聚乙烯密封袋。
优选地,所述第二容器的边缘热封有0.2cm至0.4cm的封边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器上设有带组合盖的输液接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用于碳酸氢钠注射液的封装,包括用于承装碳酸氢钠注射液的第一容器和封装第一容器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均有由阻气材料制得,所述阻气材料选自聚乙烯或聚丙烯。这种双层阻气材料包装将碳酸氢钠注射液到外界的过渡严格的划分出一个隔离空间,为防止碳酸氢钠注射液降解提供了缓冲条件,还能有效保持隔离空间的环境结构,确保隔离空间的稳定性,从而更加有效的巩固了碳酸氢钠注射液的降解缓冲。
优选所述第一容器封装于所述第二容器内,第一容器外侧和第二 容器内侧为真空设置。此设置的效果在于排除隔离空间中空气,形成真空阻隔层,进而缩小二氧化碳可扩散的空间,降低碳酸氢钠分解的可能性。
优选所述第一容器封装于所述第二容器内,第一容器外侧和第二容器内侧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可促使容器内达到气液平衡,阻止碳酸氢钠分解。
优选所述第一容器为铝箔软包,铝箔软包的内侧设置有聚丙烯膜;所述第二容器为聚乙烯密封袋。
在上述结构设计中,铝箔软包的具体结构为:以聚丙烯膜为基础结构,然后于聚丙烯膜上设置铝箔层形成铝箔软包。
铝箔软包以聚丙烯膜为基础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或者冲击碰撞而不发生损坏,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搬运与存放要求。
同时铝箔还能够避免外部物体对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造成的划伤,进一步提高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包装使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5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