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渣余热回收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5126.1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7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鹏;班猛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李志鹏 |
主分类号: | F01K27/02 | 分类号: | F01K27/02;F22B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6150 河南省安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余热 回收 发电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领域,特别涉及高温渣余热回收发电领域。
炉渣是钢铁行业的副产物,每生产 3t 钢水,大约就生成 1t 炉渣(约 1500℃),约有 1.8GJ 显热被释放,而目前这些显热还未被有效地回收利用。进行炉渣废热回收利用,可降低能源消耗,按照被替代的能源(煤或天然气)计算,每年大约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0万 t。
通常做法是将炉渣放在渣池中进行自然冷却处理,然后填埋或用作路基材料。在现代钢铁厂,高炉渣越来越多地采取水淬粒化处理成玻璃态颗粒,用于硅酸盐水泥的掺合料。生产硅酸盐水泥时,每使用 1t 高炉渣,就可使水泥行业减少排放约 0.8t的二氧化碳。但此做法却没能够有效的回收炉渣中的热量,在全世界能源短缺的今天,这么多的热量作为排热被白白浪费掉。
随着炉渣粒化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干法粒化炉渣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鉴于此,由此衍生出了炉渣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如何高效回收炉渣中的显热,充分利用粒化后的炉渣余热成为当今关键技术难题。
解决的技术问题
随着炉渣粒化技术的完善,炉渣的显热回收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一般的显热回收装置只是通过间接换热来回收炉渣显热,具有回收效率低,渣料的处理能力受到余热回收设备处理量的限制。
技术方案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高温渣余热回收发电装置,主要由离心粒化装置、管道输料装置、物料锅炉,汽轮机,冷却器组成,所述的离心粒化装置通过管道输料装置和物料锅炉连接;所述的物料锅炉内部布置有流化装置,蒸发器,过热器,折流板,省煤器;所述的物料锅炉出料口连接有冷却器。
本高温渣余热回收发电装置,主要由离心粒化装置、管道输料装置、物料锅炉,汽轮机,冷却器组成,所述的离心粒化装置通过管道输料装置和物料锅炉连接;所述的物料锅炉内部布置有流化装置,蒸发器,过热器,折流板,省煤器;所述的物料锅炉出料口连接有冷却器。
在离心粒化装置的周围布置有高压激水喷头,通过离心粒化和高压水淬粒化结合增加了熔渣的处理能力,同时控制高压水的量来保证离心粒化装置内的干燥。从离心粒化装置出来的蒸汽通过蒸汽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进入锅筒,管道输料装置通过动力装置把物料通过输料管道送到物料锅炉,物料管道外设置有有保温层,热物料进入物料锅炉后通过流化装置加热炉膛内的过热器和蒸发器,过热器布置在物料锅炉炉膛进料口和烟气入口处,从过热器出来的蒸汽进入汽轮机,物料锅炉还包括一级除尘装置,和二级除尘装置,所述的一级除尘装置通过管道和冷却器物料进口连接。通过冷却器的换热的水可以送入锅筒。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高温渣余热回收发电装置,从炉渣粒化开始通过高压喷头喷射激流水一方面粒化熔融炉渣,一方面直接产生蒸汽,通过净化后的蒸汽可进入锅筒。在炉渣粒化后,通过带有保温层的压力管道提升物料到物料锅炉进行间接换热,来进行炉渣热量的高效回收利用。通过多级余热回收设备,具有处理量大,渣料处理效率高。
附图1:高温渣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原理图
图中标记:1、锅筒 2、蒸汽净化装置 3、液渣罐 4、高压激水喷头 5、离心粒化装置 6、管道输料装置 7、输料管道 8、汽轮机 9、省煤器 10、给水泵 11、一级除尘装置 12、二级除尘装置 13、炉膛保温层 14、折流板 15、上集箱 16、流化装置 17、下集箱 18、过热器 19、冷却器。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具体叙述本装置的具体实施例:
一种高温渣余热回收发电装置,主要由离心粒化装置5、管道输料装置6、物料锅炉,汽轮机8,冷却器19组成,所述的离心粒化装置5通过管道输料装置6和物料锅炉连接;所述的物料锅炉内部布置有流化装置,蒸发器,过热器18,折流板14,省煤器9,上集箱15,下集箱17,炉膛保温层13;所述的物料锅炉出料口连接有冷却器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李志鹏,未经圣火科技(河南)有限责任公司;李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51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