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4480.2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6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谭立锋;谭细锋;谭逸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立锋;谭细锋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3/70;H01R13/713;H01R13/717;H01R13/68;H02H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宋华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漏电 保护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电路及插座,尤其涉及一种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电路接线可插入的座,通过它可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电源插座是为家用电器提供电源接口的电气设备,也是住宅电气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气附件,它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密切的关系。传统的插座因接连多个电器使用,漏电保护值一般30MA(如果值太小,多个用电器漏电流相加值大保护器会经常断开,影响正常用电),但安全漏电流在6MA以下,传统保护器不能有效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经常出现电残电死现象。反应时间慢且出现短路故障全部断电,很难找出故障原因。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实现漏电、短路保护且保障用电一对一的插座实现安全用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现漏电、短路保护的插座,通过控制电路及感应电路实现通断电控制,一对一用电可有效识别故障电路方便检修维护。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基座,该基座由检测电路板及插座面板组成,所述检测电路板设置在插座面板的下层,所述检测电路板由漏电检测IC、外围元件、自复位保险丝、漏电脱扣控制电路及两组互感器组成,所述互感器经外围元件与漏电检测IC连接,漏电检测IC与漏电脱扣控制电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串联在所述检测电路板的输入与输出端;所述插座面板包括并列排布的复位装置、测试按键及一组或多组插口,所述复位装置由 组合连接并固定的弹簧连杆、扣片、可控硅、电磁线圈、推动杆及外部的指示灯组成,所述弹簧连杆穿过扣片连接实现扣紧与脱扣,所述扣片与推动杆水平安装在检测电路板上,所述可控硅连接电磁线圈,所述推动杆安装在电磁线圈的中心孔中,扣片与弹簧连杆的扣紧与脱扣通过可控硅、电磁线圈及推动杆控制连接,该复位装置穿过所述插座面板后与所述检测电路板连接。
特别的,所述互感器分别包括火线-零线互感器及零线-地线互感器。
特别的,所述测试按键包括一电阻及一测试开关,该测试开关包括一开关弹片,所述电阻一端接火线输入端,另一端接开关一端,开关另一端接输出的零线端。
特别的,所述检测电路板分别包括漏电检测电路及短路检测电路分别实现漏电及短路检测。
特别的,所述复位装置下端分别包括上下对称排置的定片触头及动片触头,所述动片才触头下端还包括一复位辅助弹簧。
特别的,所述检测电路板与插座面板之间还包括一中盖,检测电路板下端包括一底盖,所述插口由多个插座铜片组成。
特别的,所述弹簧连杆包括复位连杆及复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主要有以下优点:
1.漏电保护在3mA-6mA(此值可根据需求设置)之间,精度大大提高,完全可以保证在安全范围之内;
2.脱扣反应时间快(不超过20mS),有效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3.满足多电器独立用电,不相互干扰,单条线路的电路故障不影响其他电路的正常使用;
4.一对一用电可有效识别故障电路方便检修维护,不仅使用方便且故障位 置一目了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组成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现漏电保护的插座电路图。
其中:
1插座面板,2复位按键,3测试按键,4插座铜片,5脱扣推动线圈,6检测电路板,7互感器,8复位辅助弹簧,9中盖,10复位装置,11开关弹片,12复位连杆,13底盖,14动片触头,15定片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立锋;谭细锋,未经谭立锋;谭细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44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