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速扁平免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1505.3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0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龚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7/00 | 分类号: | B60C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麻艳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速 扁平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尤指一种低速扁平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婴儿车、轮椅等仅仅需要手推前行的低速车辆来说,其轮胎一般采用免充气的轮胎,免充气轮胎由于不需充气,因此使用较为方便。然而免充气轮胎的胎形是从充气轮胎发展起来的,因此现有的免充气轮胎的截面形状大都与充气轮胎类似,如图1所示,即为一种典型的PU实心胎。传统的免充气轮胎其截面与地面接触的一侧通常为类似椭圆形或者半圆形,这种截面的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大,因此抓地力也较大。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来说,轮胎必须要有足够的抓地力,否则车辆易打滑。但是,对于低速车辆来说,轮胎的抓地力过大,将增加车辆行驶的摩擦力,尤其在上坡的时候。因此不利于推行,也就是说,增加了车子行进过程中使用者的能量消耗,手推较为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抓地力小、推行更为省力的低速扁平免充气轮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低速扁平免充气轮胎,该轮胎的外表面与地面接触的一侧面即胎面一侧形成有一弧形突起。
所述弧形突起的两侧逐渐向下直到轮胎的两侧面。
所述的轮胎为单层实心胎,所述的弧形突起形成于单层实心胎的外表面与地面接触的一侧面。
所述实心胎的弧形突起位置内部设有比主体材料更软的软胎体。
所述的轮胎包括外胎及内胎,所述的弧形突起形成于外胎的外表面与地面接触的一侧面。
所述外胎的弧形突起位置内部设有比主体材料更软的软胎体。
所述外胎的内表面相对所述弧形突起位置形成有凹槽,在该凹槽内设有比外胎材料更软的软胎体。
所述的内胎包括内层内胎及外层内胎,该外层内胎靠近外胎的胎面一侧,且外层内胎的材质比内层内胎的材质更软。
所述外胎的内表面相对所述弧形突起位置形成有凹槽,所述的外层内胎填充至该凹槽之内。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轮胎的胎面上设置了一个弧形突起,在行驶时由该弧形突起与地面接触,由于该弧形突起相对整体胎面来说面积大大减少,因此相对传统免充气轮胎来说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也大大减少,这样抓地力相对较小,与地面摩擦力减少,使推行更为省力。而且,由于轮胎与地面接触面减少,当遇到有积水的路面时,较小的接触面积也不易将水带起,因此可减少轮胎溅水的现象。
此外,这种结构的轮胎在使用一段时间而磨损之后,是将其胎面的弧形突起磨平,磨平后的胎面形状仍类似于传统免充气轮胎的胎面,因此可以继续使用,这无形中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PU实心胎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与传统PU实心胎的对比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磨损前后的对比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外胎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外胎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是一种低速扁平免充气轮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胎可以是单层实心胎,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实施例即为单层实心胎1,该实心胎1外表面与地面接触的一侧面(即胎面一侧)形成有一弧形突起11,该弧形突起11的两侧12逐渐向下直到轮胎的两侧面15。这种结构的轮胎由于与地面接触的位置仅有弧形突起11,相对传统实心胎来说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大减少,因此抓地力相对较小,与地面摩擦力减少,使推行更为省力。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胎相对于传统实心胎来说,可以将传统实心胎的胎面两侧去除,使胎面中部形成所述的弧形突起11,得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心胎1,这种实心胎1相对于传统实心胎呈扁平状,因此大大节省了用料,降低了成本。
再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胎在使用一段时间而磨损之后,是将其胎面的弧形突起11磨平,磨平后的胎面形状仍类似于传统免充气轮胎的胎面,因此可以继续使用,这无形中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轮胎2也可以为双层结构,其包括外胎21及内胎22,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该外胎21的外表面与地面接触的一侧面(即胎面)形成有一弧形突起211,该弧形突起211的两侧212逐渐向下直到轮胎的两侧面2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15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