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1298.1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02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胡竞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竞韬 |
主分类号: | G06F3/02 | 分类号: | G06F3/02;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52322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触感 输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键盘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直接的交流介质,键盘的起源追溯到19世纪的早期打印机,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QWERTY键盘已经成为最广泛的人机交流的接口,QWERTY键盘的设计能极大的提高用户盲打的速度。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的主要交流工具,QWERTY键盘由于其面积比较大,已经不能应用到手机里面了,因此人们开始研究一系列的九宫键盘的输入方法,较为受欢迎的是美国Nuance公司发明的T9输入法,利用九宫键盘的输入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体积的问题,从而实现盲打功能,但由于其键位分布与人们最为熟悉的QWERTY键盘差别很大,而且T9输入法极度依赖字典词库的联想功能,同时在特殊单词及特殊字符的输入非常困难,并且键盘不能够灵活的实现鼠标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圆形触感输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所述圆形触感输入装置包括圆形触感面板,所述圆形触感面板设有内键区及外键盘区,所述内键区与所述外键盘区相套接,所述内键区包括八个分区,所述外键盘区包括八个键区,所述键区包括四个分区;所述内键区及键区均设有用于感应用户在所述内键区及键区表面上的按压输入,并产生相应电信号的第一感应装置;所述分区设有用于感应用户在所述分区表面划动并进入相邻键区、内键区或所述圆形触感面板外的划动输入,并产生相应电信号的第二感应装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圆形触感输入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圆形触感面板相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外键盘区内的键区大小及形状相同。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感应装置及第二感应装置分别与外接设备相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圆形触感输入装置包括圆形触感面板,所述圆形触感面板设有内键区及外键区,所述内键区与所述外键盘区相套接,所述内键区包括八个分区,所述外键盘区包括八个键区,所述键区包括四个分区,所述内键区及键区均设有用于感应用户在所述内键区及键区表面上的按压输入,并产生相应电信号的第一感应装置;所述分区设有用于感应用户在所述分区表面划动并进入相邻键区、内键区或所述圆形触感面板外的划动输入,并产生相应电信号的第二感应装置,用户在所述圆形触感输入装置上通过划动输入及按压输入,即可产生49种不同的电信号,操作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形触感输入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用户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圆形触感面板上划动输入与计算机做出相应操作的对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圆形触感输入装置包括圆形触感面板,所述圆形触感面板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八边形或者米字型设计等。例如,图1为所述圆形触感面板的八边形设计图;图2为所述圆形触感面板的米字型设计图;图3为所述圆形触感面板的另一种米字型设计图;图4为所述圆形触感面板的圆形设计图。
为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所述圆形触感输入装置,以下将通过图4所述的圆形设计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圆形触感输入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所述圆形触感输入装置包括圆形触感面板,所述圆形触感面板设有内键区a5及外键盘区1,所述内键区a5与所述外键盘区1相套接,所述内键区a5包括八个分区,所述外键盘区1包括八个键区,所述键区包括四个分区。
所述内键区a5及键区均设有用于感应用户在所述内键区a5及键区表面上的按压输入,并产生相应电信号的第一感应装置。
所述分区设有用于感应用户在所述分区表面划动并进入相邻键区、内键区a5或所述圆形触感面板外的划动输入,并产生相应电信号的第二感应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竞韬,未经胡竞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12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车载全景成像系统
- 下一篇:救援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