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涡轮减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6052.7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7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D25/04 | 分类号: | F01D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涡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总体结构设计领域,涉及一种转子系统减振结构,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涡轮减振结构。
微小型燃气轮机总体结构设计中,会在涡轮前端设置导流盘与其预紧安装,目的在于压紧涡轮叶片榫头,防止松动(对于分体式涡轮);同时,在空气系统中,起密封、导流作用(对于分体式&整体式涡轮)。传统的涡轮减振技术多采用弹性阻尼器、磁浮轴承、箔片轴承和干摩擦减振技术等,这些减振技术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转子系统尤其是涡轮的振动,但存在安装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等不足,且不利于控制涡轮端横向振动、摆振、扭振等各方向的振动。因而,有必要对现有的涡轮减振技术进行改进,以简化涡轮减振结构的形式及安装工艺,同时提高减振效果,有效控制涡轮端横向振动、摆振、扭振等各方向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利用现有零件结构,在现有结构、功能上,在不增加系统结构的复杂度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新型的涡轮减振结构,以配合转子系统减振方案,更有效控制涡轮端横向振动、摆振、扭振等各方向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涡轮减振结构,包括涡轮导流盘和涡轮,所述涡轮导流盘固定套装在涡轮的轮毂处,其特征在于,涡轮导流盘沿轴向预紧压装在涡轮上,使涡轮导流盘的端部外缘面压紧在涡轮端面上,在涡轮导流盘的端部外缘面和涡轮端面上分别加工有网状花纹,在所述网状花纹表面涂覆石墨涂层。
优选地,所述涡轮与涡轮导流盘通过装配销钉过盈配合联接,销钉沿圆周方向分布。
优选地,在涡轮导流盘的端部设置摩擦环,所述端部外缘面形成在摩擦环的外表面上。即涡轮导流盘与涡轮端的接触摩擦面可以单独加工一个零件,并将该零件焊接在导流盘原摩擦面,再与涡轮配合安装。
优选地,在涡轮导流盘的端部设置摩擦环,所述端部外缘面形成在摩擦环的外表面上。即涡轮导流盘与涡轮端的接触摩擦面可以单独加工一个零件,并将该零件焊接在导流盘原摩擦面,再与涡轮配合安装。
优选地,网状花纹倾斜角可为45°或其它任意角度;网格类型可为方形格或其它任意多边形。
优选地,所述石墨涂层完全覆盖网格花纹,防止金属网格彼此摩擦。
本实用新型中涡轮导流盘为薄壁结构,安装时对其进行轴向预紧,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压紧涡轮盘端面。在二者的配合面上加工网格状花纹,并在花纹表面涂抹一定厚度的石墨涂层,该涂层应能覆盖网格花纹,防止金属网格彼此摩擦。此时,配合面的面积越大,减振效果将越好。轴向预紧力应在一合适范围内变化,才能保证最佳的减振效果。预紧力过小时,摩擦配合面正压力小,摩擦力消耗的振动能量相对小,减振效果相对降低;预紧力过大时,涡轮端的振动能量无法克服摩擦配合面的静摩擦力,产生相对摩擦,也就无法消耗振动能量,达到减振的目的,并且此时导流盘与涡轮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振动。在适当的预紧力范围内,石墨分子之间可产生分子粘合力,在微观尺度内,随涡轮的带动,发生随意方向的位移,从而消耗大量的振动能量。石墨耐高温的特性,使其可以在涡轮端高温的环境下长时间可靠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形式简单,工艺简单,减振效果明显。
图1(a)为涡轮导流盘和涡轮的装配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A‑A向剖面示意图;图1(c)为图1(a)中I的局部放大图;
图2为涡轮导流盘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为涡轮导流盘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配合面网状花纹形状示意图;
图4为涡轮导流盘的端部加设摩擦环的结构示意图。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60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压器涡壳隔热罩
- 下一篇:一种移动式舱体及其救生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