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车身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7435.6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9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B·布鲁安特;R·梅耶;S·格罗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7/047 | 分类号: | B60J7/0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车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可在不同的车身形态之间变换。
背景技术
由DE4300677A1已知一种可根据用户期望采取硬顶、半敞篷或敞篷形式的机动车车身。这种车身在腰线之上具有前挡风玻璃部、车后部以及与车后部可移动地连接的车顶部。在硬顶形态中,车顶部在座舱之上跨接前挡风玻璃部与车后部之间的间隔;在半敞篷形态中,车顶部向后缩回到车后部之上。车顶部的移动借助侧梁引导,该侧梁可伸缩地滑入滑出地容纳在车后部的槽中并且通过可转动的杠杆与车顶部连接。通过杠杆的转动,车顶部在其整个延伸量上从硬顶位置提升到车后部之上,以便随后能够在车后部上方向后滑动。为了移动,其上导引侧梁和杠杆的车后部的侧面通道必须朝外和朝上敞开。这很难实现针对降雨的密封。
在半敞篷形态中放置在车后部上的车顶部形成一种明显可识别的异物,其损害了车身的外形。
为实现敞篷形态,车后部、包括支撑在车身侧面的C柱向车后部方向移动并向下转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车辆后部可用于其它用途的空间。
另外,C柱需要能够沉入车身之中,因此很难给予它为了有效的翻车保护所需的承载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变换的机动车车身,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缺陷。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机动车车身得以解决,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在腰线以上具有前挡风玻璃部、车后部和沿移动方向可移动地与所述车后部相连接的车顶部,所述车顶部在第一形态(亦即“第一布局配置”)中跨接前挡风玻璃部和车后部之间的间隔,并且在第二形态(亦即“第二布局配置”)中与所述车后部相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围绕顶部轴线能够从第一形态转动到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所述车顶部的后边缘沿所述移动方向不相交地在所述车后部的前边缘的下方延伸。以这种方式使得车顶部可以在半敞篷和/或敞篷形态中消失在车后部之下,从而使机动车车身在这些形态中且尤其在半敞篷形态中,也具备令人满意的外形。因为使车顶部与车后部相连接的连接件不必在半敞篷形态中从车后部向外突出,所以在车后部也不需要向外敞开的、给防雨带来困难的沟槽。
当在中间位置中整个车顶部在车后部的前边缘的沿移动方向的延长平面的下方延伸时,则车顶部无需进一步的转动可沿直线在车后部之下移动。
当在中间位置中转动时,车顶部的后边缘向下运动。相反地,车顶部的相对于车辆纵向位于顶部轴线前方的部分则向上运动,因此通过车顶部转动至中间位置并接着在车后部之下移动,没有影响到乘客舱前部区域内的头部空间。因此顶部轴线优选位于车身上尽可能靠后的位置,尤其顶部轴线应相对于车身纵向在车顶部的中心平面之后和/或车座椅的后面延伸。
为了能够节省空间地安置车顶部,如此优选选择车顶部在中间位置中的定向,使得所述车顶部在垂直于顶部轴线的剖面中所测得的横向于移动方向的尺寸取最小值。
移动方向可通过车后部的至少一个导轨来确定,车顶部在从中间位置向车后部之下的隐匿位置运动时在该导轨中被引导。
为了引导车顶部的运动,导轨中适宜地具有滑动件,而且车顶部通过两个臂杆与滑动件连接,所述臂杆铰接在滑动件和车顶部上。
为驱动车顶部的转动,可在其中一个臂杆上安置马达。
所述马达通过滑槽块耦连在臂杆上,所述滑槽块在滑动件上可移动或可转动地引导并与臂杆的滑槽插销共同作用。
同样还可设置用于使车顶部沿移动方向移动的马达,优选这是同一个马达,该马达也用于车顶部的转动。
这种马达通过绳索牵引装置或可旋转的螺杆耦连在滑动件和/或控制杆上。
为了使一台或同一台马达用于转动和移动车顶部,优选地,当车顶部的定向偏离其在中间位置时的定向时,存在用于阻止滑动件沿移动方向移动的器件。
相应地,当车顶部的位置沿移动方向从中问位置偏离时,设置用于阻止车顶部转动的器件。
所述车后部优选可从第二或半敞篷形态转变成下沉的第三形态(亦即“第三布局配置”),以下称为敞篷形态。
所述车后部可以与两个C柱以及在第一和第二形态中被C柱从两侧围住的中间件适宜地多体件形式地构成。为了转变到第三形态,C柱优选围绕基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轴线可转动,也就是说,C柱的定向与车辆横向相比更接近车辆纵向。由此,C柱在第一和第二形态中可以直接支撑在位于车身中的基座上,并且能够被赋予有效的翻车保护结构所需的承载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74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