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辅助节流自适应汽车减震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56520.0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1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卓朝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卓朝旦 |
主分类号: | F16F9/44 | 分类号: | F16F9/44;F16F9/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节流 自适应 汽车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在车身纵梁和悬挂梁之间都会设置钢板弹簧和减震器作为缓冲。现有的汽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液压缸阻尼式减震器;此种减震器结构筒单,成本很低,也基本不需要维护保养。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钢板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震器太软即设置的阻尼力太小,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震器太硬即设置的阻尼力太大,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而减震器需要的阻尼力又与车辆的载重有关,现有的减震器阻尼力都是不可调节的,一旦汽车制造完成,阻尼力即被定死,当车辆负载发生变化,比如车辆装货较多,或变成空载时,减震器的阻尼力就不显得不匹配,影响了车辆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辅助节流自适应汽车减震器,通过将节流孔设置成圆台形,利用一圆锥头改变节流孔的过流面积,实现对阻尼力的自由调节,使减震器能够更加好的与汽车载重相配合,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辅助节流自适应汽车减震器,包括筒体、活塞杆和活塞,所述活塞设置在筒体内将筒体分隔成为两个相互隔绝的密闭腔体,筒体内充满减震油液,所述活塞杆伸入到筒体与活塞固定相连,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两个密闭腔体的节流孔,所述节流孔为圆台形,筒体内设置有一根调节杆,活塞杆内设置有丝杠副,所述调节杆一端为与节流孔相配合的圆锥头,调节杆另一端固定安装在丝杠副的螺母上,丝杠副的丝杠与调节旋钮相连。
所述筒体外还套装有外壳体,所述的外壳体与筒体之间构成移动副,所述活塞杆一端固定安装在外壳体内,活塞杆另一端与活塞固定相连。
所述调节杆的伸出端设置有螺纹,所述调节旋钮为螺母。
本发明辅助节流自适应汽车减震器通过将节流孔设置成圆台形,利用一圆锥头改变节流孔的过流面积,实现对阻尼力的自由调节,使减震器能够更加好的与汽车载重相配合,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辅助节流自适应汽车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活塞杆、3活塞、4节流孔、5调节杆、6外壳体、7丝杠副、8连接头、9调节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辅助节流自适应汽车减震器,减震器两端设置有连接头8,减震器包括筒体1、活塞杆2和活塞3,所述活塞3设置在筒体1内将筒体1分隔成为两个相互隔绝的密闭腔体,筒体1内充满减震油液,所述活塞杆2伸入到筒体1与活塞3固定相连,所述活塞3上开设有连通两个密闭腔体的节流孔4,所述节流孔4为圆台形,筒体1内设置有一根调节杆5,活塞杆2内设置有丝杠副7,所述调节杆5一端为与节流孔4相配合的圆锥头,调节杆5另一端固定安装在丝杠副7的螺母上,丝杠副7的丝杠与调节旋钮9相连;本实施例中,丝杠通过轴承设置在活塞杆2的轴心处,活塞杆2对应的端部还开设有配合螺母运动的槽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5的伸出端设置有螺纹,所述调节旋钮7为螺母,通过旋转螺母对调节杆5位置的调整,进而实现改变节流孔4过流面积的目的。
减震器阻尼力太小,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震器阻尼力太大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钢板弹簧正常工作。在本发明的减震器中,当车辆载重较大,需要较大的阻尼力时,通过转动调节旋钮9使调节杆5更加伸入到筒体1中,进而减小节流孔4的孔径以提供较大的阻尼力,反之亦然,使得减震器的阻尼力能够与实际载重相适应。
在本发明中,为了避免活塞杆2在运动中断裂,所述筒体1外还套装有外壳体6,所述的外壳体6与筒体1之间构成移动副,所述活塞杆2一端固定安装在外壳体内,活塞杆2另一端与活塞3固定相连,通过外壳6抵消径向的剪切力,避免活塞杆2折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卓朝旦,未经卓朝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65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锁头钥匙自锁装置
- 下一篇:环形钩舌的侧边小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