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区循环读写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53713.0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4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付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英飞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G06F12/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区 循环 读写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储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区循环读写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安防技术的发展,安防监控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用户提供实时的监控数据信息。安防监控系统通常采用摄像机实时采集监控场所的监控数据并储存于摄像机的储存空间,方便调用或者查看视频录像。视频图像的要求一般是实时、流畅,为了保证画面的流畅,通常将采集的数据流放入一个缓冲区,当有用户有视频数据请求查看或调用时,从缓冲区读出视频数据。储存于缓冲区的视频数据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平台。除了网络传输之外,录像、报警、截图等模块通常也需要获取视频数据,而与网络传输不同,这些模块可能只需要最新的几帧数据,若调用缓冲区全部的视频数据,势必会影响数据的上传速度问题。另外,通常的缓冲区为一固定容量的内存空间,当其所余的内存空间不足存放一帧数据时,一般采用在缓冲区的开始位置存入帧数据,造成缓冲区剩余空间的浪费,同时降低了数据的读取速度。特别是对于多个用户访问缓冲区情况,如何高效地利用缓冲区,已经成为发明人思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缓冲区循环读写的方法及装置,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缓冲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缓冲区循环读写的方法,包括:预设一缓冲区,在缓冲区储存数据的末端设置一标志写位置的写指针,以及设置一标志读位置的结构体的步骤,其中,所述结构体可储存多个读指针,读指针插于不同帧数据的前端;向缓冲区写入数据时,统计写入数据的数据长度,判断缓冲区的剩余空间是否足够存储写入数据,若否,则根据缓冲区的剩余空间大小储存一部分写入数据,以及将余下的写入数据储存于缓冲区的开始位置,将写指针插入余下写入数据的末端,若是,则写入数据并将写指针插入写指针的末端;更新写指针的步骤;从缓冲区读出数据时,响应用户的读出指令,将读出指令与结构体中的读指针适配,并根据读指针直接读取缓冲区所储存的帧数据的步骤。
其中,所述写入数据包括帧头及编码数据,所述帧头用于统计写入数据的数据长度,所述编码数据位于帧头之后;写入数据时,先将帧头先存入缓冲区,编码数据的末端插入写指针,读出数据时,所述帧头可插入读指针。
其中,所述从缓冲区读出数据的步骤之前,包括对缓冲区进行注册并获取用户ID,以及建立用户ID与结构体中不同读指针对应关系的步骤。
其中,所述对缓冲区进行注册并获取用户ID,以及建立用户ID与结构体中不同读指针对应关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建立一用户链表,将多个用户ID存入用户链表的步骤。
其中,判断写入数据是否覆盖读指针的读位置,若是,将读指针位置指向前一写指针位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缓冲区循环读写的装置,包括缓冲区、写入数据模块以及读出数据模块;缓冲区,用于缓冲数据,在缓冲区储存数据的末端设置一标志写位置的写指针,以及设置一标志读位置的结构体,其中,所述结构体储存多个读指针,读指针插于不同帧数据的前端;写入数据模块,用于统计写入数据的数据长度,判断缓冲区的剩余空间是否足够存储写入数据,若否,则根据缓冲区的剩余空间大小储存一部分写入数据,以及将余下的写入数据储存于缓冲区的开始位置,将写指针插入余下写入数据的末端,若是,则写入数据并将写指针插入写指针的末端;更新写指针;读出数据模块,用于响应用户的读出指令,将读出指令与结构体中的读指针适配,并根据读指针直接读取缓冲区所储存的帧数据。
其中,还包括一用户注册模块,用于对缓冲区进行注册并获取用户ID,以及建立用户ID与结构体中不同读指针对应关系。
其中,还包括一链表模块,用于储存并管理多个用户ID。
其中,还包括读指针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写入数据是否覆盖读指针的读位置,若是,将读指针位置指向前一写指针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英飞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英飞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37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