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高纯度丹参酮化合物的三柱循环分离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0853.2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8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吴世华;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1/02 | 分类号: | B01D11/02;B01D15/10;C07J73/00;C07J75/00;C07C50/34;C07C46/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纯度 丹参 化合物 循环 分离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高纯度丹参酮化合物的三柱循环分离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逆流色谱(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CCC)是一种不需要固体支持物的液液分配色谱,因此可以避免固体支持物带来的缺点,例如样品损失,活性变化,拖尾以及污染。相比于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CCC拥有更大的制备装载量和更好的选择性。因此,从微量分析到制备分离甚至工业生产,CCC仍是一种重要的分离纯化技术。然而,逆流色谱的分辨率仍然远远小于HPLC、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和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但是研究者采取了很多方法改善这一缺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柱子排列顺序,提高离心力,采用不同形状绕线圈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通常情况下,增加柱子长度会提高分离效率,但是单纯增加柱子的物理长度不仅需要占用更大空间,同时需要耗费更多成本增加仪器及溶剂。循环分离则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它没有增加柱子的物理长度,而是将尾端洗脱液进入首端进行循环分离,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节约试剂,循环分离最大的风险是分开的物质因循环后导致混合在一起,因此如何避免返混是利用循环分离的最大技术难点。现有的循环色谱多是用单柱进行循环,同时采用填充柱色谱,柱尾端压力较大导致材料要求高,也因死吸附等使样品容易损失;有些循环分离中没有将检测器放在循环中,因此无法实时检测分离情况。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等功效,中医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说。丹参酮(Tanshinones)是丹参中具有橙黄色和橙红色特征的脂溶性二萜类化合物,按其结构不同分为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羟基丹参酮、丹参酮甲酯、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10多种成分。由于醌类成分已被还原成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又被氧化为醌,因此起到电子传递的作用。它们作为新陈代新的产物,通过促进或干扰生物多种生化反应,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药理活性研究表明,丹参酮在抗肿瘤、心血管疾病、抗菌消炎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丹参酮易溶于乙醇、甲醇等有机溶剂。传统的制备方法是粉碎浸泡提取后用柱层析(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反复富集纯化,但是这些制备方法经常耗时而且会因为柱填料的吸附而造成样品损失,专利CN200610017897.4提供一种用正相硅胶柱、乙酸乙酯、苯、氯仿、60-90规格的石油醚多次提取的方法分离丹参酮,其分离次数过多,操作繁琐,且 使用了苯、氯仿等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溶剂;专利CN201210549910.6中提供的丹参酮提取物及其水溶物的制备方法中只是用乙醇浸提、回流提取、减压浓缩、纯水洗涤等步骤,得到的产物中丹参酮ⅡA含量仅有10.0%~15.0%,隐丹参酮物质含量为8.0%~1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丹参酮分离制备过程中分离流程长、所用溶剂环境危害性大、回收率不高等缺陷,而提供一种提取分离简单、可连续化操作的制备高纯度丹参酮化合物的三柱循环分离系统及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制备高纯度丹参酮化合物的三柱循环分离系统,包括三个逆流色谱柱,三个泵,三个检测器,三个收集器和四个六通阀;其中第一六通阀做进样阀,该进样阀与第二六通阀的第Ⅰ节点以及第一盛装流动相容器相连;第二六通阀的第Ⅱ节点与第一泵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泵的输出端与第一逆流色谱柱的首端相连,第一逆流色谱柱的尾端与第一检测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检测器的输出端与第三六通阀的第Ⅰ节点相连,第三六通阀的第Ⅱ节点与第一收集器相连;第三六通阀的第Ⅴ节点与第二盛装流动相的容器相连,第三六通阀的第VI节点与第二泵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泵的输出端与第二逆流色谱柱的首端相连,第二逆流色谱柱的尾端与第二检测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检测器的输出端与第四六通阀的第Ⅰ节点相连,第四六通阀的第Ⅱ节点与第二收集器相连;第四六通阀的第Ⅴ节点与第三盛装流动相容器相连,第四六通阀的第VI节点与第三泵的输入端相连,第三泵的输出端与第三逆流色谱柱的首端相连,第三逆流色谱柱的尾端与第三检测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三检测器的输出端与第二六通阀的第Ⅲ节点相连,第二六通阀的第Ⅳ节点与第三收集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08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标识条的自承式光缆
- 下一篇:苯并内酰胺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