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羊粪防沙固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48256.6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3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业;孙飞达;赵明;张继强;李广宇;朱丽;魏强;王芳;康建军;刘振恒;邴丹珲;刘冬皓;罗文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杨中毅 |
地址: | 73002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防沙 固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防沙治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腐熟羊粪结皮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促进裸沙地和风蚀坑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
技术背景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放牧、鼠害肆虐和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高寒区土地沙化从零星分布向局部集中连片发展,呈现迅速扩展态势,使区域生态功能受到显著影响。虽然目前机械与生物相结合的模式是类似高寒区立地条件下流动沙丘治理的最佳技术,但是受高寒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此模式成本高,施工慢,难以广泛推广。利用牧区废弃的羊粪为材料,既有效利用了牧区废弃的羊粪,解决了羊粪大量占用土地,破坏草场,又解决了现在治沙中人工植草格效率低并且易损毁的问题。此法具有固沙速度快、成本低、费工少、保存时间长、施工快捷简便和易操作的特性,对环境和植物无有害作用等优点。可以为牧区荒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一种新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上述目的出发,提供一种投入资金少、操作方法简单、而且能有效治理风蚀坑和促进裸沙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本发明主要由适生草种和灌木的选择、样点布设、灌木栽植、草种直播和腐熟羊粪铺撒等步骤组成。具体方法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的:
1、为了确保适生植物种成活率,达到植被恢复最佳效果,坚持以当地乡土植物种为主,结合引进类似区域外来植物种为辅,进行适应性和抗逆性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的沙地生态驱动植物种,即垂穗披碱草、沙生冰草和中华羊茅等草种(2),山生柳、沙棘等灌木(4)。
2、为了确保灌木栽植规范、整齐、符合规格,先要对裸沙地或风蚀坑全面整体规划(1),规划好后按照1 m×1 m规格进行统一划线打点,由此完成样点布设任务。
3、然后在打好的点上挖树坑,每穴植入1株1年生的山生柳或沙棘合格苗木(4)。栽植时至少应有2-3人组成小组,一人扶苗,一人对准方向,使纵横严格成行,由另一人填土。
a 栽植山生柳时,采用穴植法,树穴直径25 cm、深30 cm。苗木为一级裸根苗:苗高>45cm、地径>2cm、侧根数量>6个、侧根根幅>40、平均根长>18cm。栽植时可先把苗木放入植穴中央,理好根系,使其均匀舒展,不窝根,更不能上翘、外露,同时注意保持深度。然后分层覆土,把肥沃湿润沙土填于根际,填土一半时,扶苗人应将苗木微微摇动,轻轻上提,使根系舒展,根颈部位与在苗圃时的深度基本接近,然后用脚踩实,再填土并逐层,使沙土与根系密接,防止干燥空气侵入,保持根系湿润。饱灌一次水,次日早晨扶正苗木,敷一层细沙土,整平地表。
b 栽植沙棘时,采用穴植法,树穴的深度随容器的高度而定,穴的大小和深度应适当大于容器。苗木为一级容器苗:苗高30 cm-100 cm、地径>1.5cm、一级分枝数>4。栽植前在所挖的树穴内先浇2-3 kg水,然后及时将容器端放坑内,再填土、踏实,填土以营养土团不露出地面、踩踏时不损坏容器内土团为度。栽植时要先去掉苗木根系不易穿或不易分解的容器,以免影响苗木根系的生长。栽植后最好再敷一层细沙土,整平地表。
由此完成所选适生灌木的栽植任务。
4、再在适生灌木覆盖沙域均匀混播所选择适宜的草本植物种籽,如垂穗披碱草、沙生冰草和中华羊茅(2),播种量:垂穗披碱草为15.7 kg/hm2、沙生冰草为18.4 kg/hm2、中华羊茅8.4 kg/hm2。然后用耙子轻耙2次,致使种籽大部分入沙土中,沙面平整。由此完成所选适生草本植物的撒播任务。
5、最后在适生植物种覆盖沙域沙面上均匀撒施羊粪形成2~3 cm的薄层(3),羊粪用量6 000~7 500 kg/hm2,撒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有沙面露出。由此完成羊粪铺撒任务。
依次类推,完成整个羊粪防沙固沙铺设任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设计的“利用羊粪防沙固沙的方法”的设计图
图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82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食用菌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丹参人工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