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甲醛纳米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38713.3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6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阳建斌;郑光洪;喻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B82Y30/00;B82Y40/00;B01D53/04;B01D53/72;B01J3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李晶 |
地址: | 6117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醛 纳米 混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甲醛纳米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大气环境污染、家庭装修、汽车装饰等,人们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气体、微小颗粒的侵蚀,例如家庭装修后,室内会残留甲醛、苯等有害气体,或者被直接吸入人体,或者这些物质吸附在PM2.5颗粒上,通过肺部的毛细血管进入人体,比单纯的PM2.5或单纯的甲醛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
目前,人们不断致力于开发吸附甲醛(包括苯等有机气体)、分解甲醛、除去甲醛等的产品,有的吸附剂添加在装饰木板中,有的吸附剂浸轧在各种纺织品织物上。这些施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除去甲醛等有害气体,但是需要在企业里进行加工,附着在一定的产品上,给人们的选择带来局限性。
有的产品主要使用活性炭吸附,利用孔隙的碳分子与被吸附分子的范德华力而形成吸附势。但是,需要暴晒来挥发活性炭中污染物,会导致其吸附能力变弱。有的空气清新剂产品使用香薰油等化学合成品,仅是掩盖臭味,没有去除甲醛、杀菌和分解致臭源的能力,释放於空气中形成VOC,构成健康威胁。
在生活、工作环境中,除了甲醛、苯等有机气体外,PM2.5颗粒对人体健康也容易造成危害。目前,市场上开发了一些空气净化器产品,通过高压静电电离技术产生负离子,与漂浮在空气中带正电荷的粉尘中和,使其自然沉淀。但是会产生微量的臭氧,对细菌和人体正常细胞有一定影响。净化器的隔尘网是细菌的温床,如果清理不当,会造成严重二次污染。
所以,人们希望有一些使用简单方便、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具有较好的除甲醛和吸附PM2.5颗粒的功能,并具有长效、耐久性特点。现有的除甲醛产品中有的价格较贵,有的比较偏重空气净化,还有的产品主要以地板砖等建筑装饰材料出现。在除去甲醛、吸附PM2.5颗粒时,单独靠一种方法或材料很难去除有害气体,需要结合多种材料,选择新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甲醛纳米混合物,旨在解决现有的除甲醛产品不能满足日常家用的市场需求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除甲醛纳米混合物,所述混合物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物质:纳米二氧化钛0.5%-10%,超吸附性石墨烯0.2%-15%,超细粉负离子电气石0.2%-5%,环糊精包合物0.5%-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2%-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2%-5%,有机硅聚合物2%-15%,聚丙烯酸酯10%-30%,去离子水10%-8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甲醛纳米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备纳米二氧化钛,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剥离石墨烯纳米片层,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天然植物获得生物多酯、生物多酚提取物,采用环糊精饱和水溶液法包合生物多酯、生物多酚提取物,将所述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片层、环糊精包合物、超细粉负离子电气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聚合物、聚丙烯酸酯、去离子水利用高分子聚合方法制备出除甲醛纳米混合物。
所述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具体方法为:
取10g-30g98%的钛酸四丁酯溶液和20g-40g99.5%的异丙醇,配制成150ml-250ml的水溶液,将此溶液加入高压釜内,通入二氧化碳液体加压到10MPa-30MPa,升温到45℃- 80℃,保持2h -8h后,缓慢释放气体,逐渐减少压力,持续时间8h-36h,取出产物,掺入少量稀土粉末,锻烧,获得纳米级的锐钛型二氧化钛。
所述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剥离石墨烯纳米片层的具体方法为:
取1-100g氧化石墨超声分散在有机醇-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放入高压釜中,通入二氧化碳液体加压到10MPa-30MPa,恒温到45℃-80℃,缓慢释放气体,逐渐减少压力,持续时间8h-36h,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进入石墨层间,有效地剥离石墨层,获得石墨烯纳米片层。
所述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天然植物获得生物多酯、生物多酚提取物的具体方法为:
分别取天然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净制切薄片低温干燥,粉碎至40~100目粉放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釜中进行萃取,萃取压力20 MPa -26MPa,萃取温度20℃- 50℃,萃取时间1h-4h,分离釜分离压力2MPa-6MPa, 分离温度30℃-60℃,获得各种生物多酯、生物多酚萃取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未经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87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