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三相交流绕组接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31630.1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6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阎治安;王康;游松超;肖竟平;赵炜;程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京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12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三相 交流 绕组 接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流直线电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三相交流绕组接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脉冲式震源系统是目前运用于井间地震探测技术比较新颖的一项技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井震源用三相圆筒型直线感应电动机,它由固定在井壁上的初级和通电后能上下移动的次级(带锤头)组成。直线感应电动机的初级绕组通入对称的三相电流,在电动机内部产生平行移动的磁场,该磁场切割次级表面导电体感应电势、感生电流,载流的导体又在移动的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从而使次级锤杆以低于移动磁场的线速度脱离锤砧座向上运动到装置顶端,而后,次级锤杆下落锤击锤砧座产生地震波。故而,初级是整个三相圆筒型直线感应电动机的最重要的部分,而其交流绕组安装的正确性则大大影响整个直线电动机乃至石油测井的工作性能。
目前常用的检查绕组接线正确性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观察法,即对照接线图仔细检查每相绕组。此方法比较保守,操作起来确比较困难,运行时可能导致事故。二是铜管(或铜条)检查法,即用铜管代替直线感应电动机次级,当初级通入低压三相交流电时,观察铜管是否平移。该方法利用了电机学理论中移动磁场的产生原理。但该方法具有局限性,不能检测单相绕组接线正确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三相交流绕组接线的方法,能够提高检测测井震源用三相圆筒型直线感应电动机初级绕组接线正确性的工作效率,同时大大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三相交流绕组接线的方法,分为直流电单相检测法和交流电整体检测法,
直流电单相检测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测井震源用三相圆筒型直线感应电动机初级水平放置;
2)对所述电动机初级的三相绕组中的任何一相绕组两端通过电流表加低压直流电,电压大小调至电流表读数至1~1.5安培即可;
3)将磁针盘水平放置在该相绕组一侧,沿着该相绕组的轴线方向,从该相绕组的一端匀速移动到该相绕组的另一端,磁针盘每经过该相绕组中的相邻两个线圈所占的范围,则磁针沿着同一个方向匀速旋转1周;
设p为电动机的极对数,若磁针盘经过该相绕组的全部线圈后,磁针将沿着同一个方向匀速旋转p周,则判断该相绕组接线肯定正确;
交流电整体检测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测井震源用三相圆筒型直线感应电动机初级水平放置;
b)对所述电动机初级的三相星形联结的绕组加交流电,电压有效值不超过额定电压UN的50%;
c)将磁针盘水平放置在三相绕组一侧的中间或中间旁边的位置固定,若磁针持续匀速旋转,则判断三相绕组的整体接线正确;指针的转速就是移动磁场折算成旋转电机的旋转磁场的同步转速;对于直线电机,指针的转速折算成线速度就是该电机设计的移动磁场的速度。
交流电整体检测法时,如果出现通电后磁针不转的情况,根据移动磁场速度公式
其中p表示电动机的极对数,f表示电源频率,
采用变频器供电,降低电源频率,使移动磁场的移动速度减小,如磁针旋转了,则说明三相绕组的整体接线正确;反之磁针不旋转,则接线错误,需要纠正接线。
采用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操作简单,形象直观,容易实现;充分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电机学理论,可以检测接线正确与否;成本低廉,无需其它多余的电力电子设备。提高了检测测井震源用三相圆筒型直线感应电动机初级绕组接线正确性的工作效率,同时大大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提高了电机生产工艺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对单相绕组加低压直流电时磁针盘在电动机最左端磁针指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对单相绕组加低压直流电时磁针盘移动到两磁极之间磁针指向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对单相绕组加低压直流电时磁针盘移动到下一个磁极磁针指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对单相绕组加低压直流电时磁针盘移动一对极后磁针指向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京学院,未经西京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16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