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磷脱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8285.X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3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梁雪松;肖勇;吴立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B25/047 | 分类号: | C01B25/047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228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磷脱砷方法。属于无机磷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黄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如:医药中间体和磷化铟、磷化镓等电子材料,黄磷要求高纯化。工业级黄磷含有多种微量杂质,如:铁、砷、锑、硅、硫、有机物(俗称油分)等,取决于生产原料和工况条件等因素,砷主要以砷酸盐存在于磷矿石中,由于磷和砷属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许多物化性质相似。在电炉法制磷过程中,还原磷的同时也还原砷,二者同时被冷凝于产品黄磷中,砷以磷化砷共晶方式存在,使黄磷和砷分离困难。
目前,为了满足电子、医药卫生等行业对高纯磷酸、磷酸盐及其衍生物的要求,对黄磷中杂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砷含量必须小于30mg/kg。
国内黄磷生产企业有100多家,总产能已经达到200万吨/年,实际需求不到100万吨/年,产能严重过剩。云南省磷矿资源丰富,黄磷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近60%,但均为电炉法生产,其黄磷纯度一般为99.5-99.9%,杂质含量特别是砷含量较高,一般均在200 mg/kg左右。近年来,由于限电、电价上涨及节能减排,致使我省黄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小黄磷企业(不到1万吨/年)面临关停的严峻挑战。根据低砷黄磷中砷的不同含量,低砷黄磷价格至少是工业黄磷价格的5倍以上。有鉴于此,开展黄磷精制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对拓展我省黄磷市场,发展磷化工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文献报道了黄磷脱砷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条路线:
①直接采用低砷磷矿进行电炉法生产;
②对磷矿进行预处理,如预焙烧,以除去磷矿石中的部分砷,然后再进行电炉法生产;
③对电炉法生产出的工业黄磷进行第2次精制,得到低砷产品。
对于第1条路线,由于受到低砷磷矿资源的制约,特别是我国低砷磷矿十分贫乏,故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第2条路线,由于能耗较高,对于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我国,也不宜采用,因此在我国生产低砷黄磷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第3条路线,即对工业黄磷进行第2次精制。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报道不少,主要采用3类方法:①合金减压蒸馏法;②蒸馏法;③水相氧化法。在实施第1类和第2类方法时,由于磷会自燃和磷蒸汽易燃易爆,因此比较危险,第3类方法即水相氧化法是一种较为经济、安全的脱砷方法。
现有文献如专利S52-160060、HEI5-43210、WO99/62819、CN13 15289、CN1257040等报道了一些水相氧化脱砷方法,但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着或脱砷率低、或黄磷收率低、或安全性低、或工艺流程复杂、或经济性差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采用硝酸或双氧水水相氧化脱砷的一种黄磷脱砷方法,
本发明黄磷脱砷方法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a.在反应釜中加入黄磷和一定量的双氧水或硝酸,升温至45-50℃,将黄磷熔化成液体;
b.在反应釜中加入一定量的单质碘,在搅拌条件下滴入双氧水或硝酸,反应1-2h后冷却、分离黄磷;
c.将反应后的黄磷用3-8%(质量)的双氧水洗涤30min,得到低砷黄磷。
步骤a中双氧水的质量浓度为1-10%、双氧水与黄磷的重量比为1-10:1;或硝酸的质量浓度为2-10%、硝酸与黄磷的重量比为1-10:1。
步骤b中单质碘的加入量为黄磷重量的0.1-1%,双氧水或硝酸的质量浓度为5-30%、双氧水或硝酸与黄磷的重量比控制在5-10:1,搅拌速率控制在400-600rpm,反应温度控制在50-100℃,双氧水或硝酸滴入速度控制在10-120min内滴完。
步骤c中洗涤双氧水与投入黄磷的重量比控制在5:1。
所用的原料黄磷为工业黄磷,其纯度大于99.5%,经脱砷处理后,黄磷纯度可达到99.9%、砷含量小于20mg/kg,黄磷脱砷率大于90%。
本发明方法的脱砷工艺可采用现有的技术、并且经过大规模工业生产验证的单元设备来实施和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制备亚磷酸的方法将在下述实施例中加以详细说明,但不限于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化工研究院,未经云南省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82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