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锰氧化物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03074.7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3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黄艳凤;李加辉;张纪梅;郎立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4 | 分类号: | C01B31/04;G01N27/30;B82Y15/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物 掺杂 石墨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特别是一种Mn/Fe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均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具有优良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性质。使其成为良好的吸附、电化学材料。而金属氧化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发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产生很大的准电容容量或储锂容量,是电化学电容器或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可能选择。
纳米金属氧化物是功能和智能材料的基础,是制造功能元件的和核心材料。纳米金属氧化物在透明导体、平板显示、气相与液相和敏感器及化学反应催化剂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当金属氧化物处于纳米状态时,其界面原子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介电限域效应及表面效应显著。这导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与传统大块金属氧化物材料显著不同。纳米金属氧化物将在化学、物理、材料、生物、医学等学科及高科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将金属氧化物负载于导电性良好的石墨烯上,所制备的金属氧化物修饰石墨烯基复合材料,集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的特性于一身,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导电、方便分离等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金属氧化物负载于导电性良好的石墨烯上,所制备的金属氧化物修饰石墨烯基复合材料,集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的特性于一身,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导电、方便分离等能力,提供一种铁/锰氧化物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电化学传感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铁/锰氧化物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尺寸Fe3O4纳米微球修饰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和铁酸锰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然后以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为基底,硫酸锰为还原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合成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修饰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包括如下步骤:
1)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磁性石墨烯复材料:将FeCl3·6H2O溶于乙二醇中,得到 黄色透明溶液,加入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将无水醋酸钠加入到上述溶液中,磁力搅拌30min,将溶液转入不锈钢反应釜中,放入烘箱中在220℃下晶化8-72h,产物用30ml乙醇洗3次,真空干燥,得到磁性石墨烯复材料;
2)不同尺寸Fe3O4纳米微球修饰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尺寸Fe3O4纳米微球修饰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将FeCl3·6H2O溶于不同体积比乙二醇/聚乙二醇的混合溶液中,超声搅拌均匀得黄色透明溶液后,加入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加入无水醋酸钠,超声搅拌30min,将溶液转入不锈钢反应釜中,放入烘箱中在220℃下晶化8-72h,冷却后将所得黑色絮状物质用30ml乙醇反复磁分离洗涤3次,真空干燥,得到不同尺寸Fe3O4纳米微球修饰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
3)铁酸锰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铁酸锰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将FeCl3·6H2O溶于乙二醇中,超声搅拌均匀得黄色透明溶液后,加入氧化石墨烯和MnSO4·H2O,超声分散均匀,然后加入无水醋酸钠,超声搅拌30min,将溶液转入不锈钢反应釜中,放入烘箱中在220℃下晶化8-72h,冷却后所得黑色絮状物质用30ml二次水和乙醇反复磁分离各洗3次,真空干燥,得到铁酸锰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
4)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将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超声分散在二次水中,将MnSO4·H2O加入上述溶液,超声分散,在80℃下机械搅拌,将KMnO4和KOH溶于二次水中,加入上述溶液中,反应1-4小时。用乙醇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得到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修饰石墨烯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30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