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5764.2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7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芳;胡伯雪;廖承林;陶成轩;朱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H01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能量 传输 装置 线圈 | ||
1.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线圈,包括发出电磁能量的能量发送装置与接收电磁能量的能量接收装置两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量发送装置包括能量发送线圈(11)、发送端放大线圈(12)和发送端磁体(13);能量接收装置包括能量接收线圈(21)、接收端放大线圈(22)和接收端磁体(23);能量发送线圈(11)和发送端放大线圈(12)处于同一平面,能量发送线圈(11)和发送端放大线圈(12)构成能量发送端线圈组;能量接收线圈(21)和接收端放大线圈(22)处于同一平面,能量发送线圈(11)和发送端放大线圈(12)构成能量接收端线圈组;能量发送端线圈组、能量接收端线圈组、发送端磁体(13)以及接收端磁体(23)彼此平行同心布置,布置顺序依次为发送端磁体(13)——能量发送端线圈组——能量接收端线圈组——接收端磁体(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送端磁体(13)与能量发送端线圈组之间的距离,以及接收端磁体(23)与能量接收端线圈组之间距离小于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送端放大线圈(12)采用平面盘式螺旋稀松绕制的形式;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送端放大线圈(12)由外至内绕制成n1圈,n1=5~15;由外至内,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第一圈与第二圈导线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D1,1,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第二圈与第三圈导线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D1,2,依次类推,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第n1‐1圈与第n1圈导线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D1,n1‐1,D1,sum=D1,1+D1,2+…+D1,n1‐1;D1,1≤D1,2≤…≤D1,n1‐1,D1,sum/R1=0.35~0.65,R1为圆形螺旋形的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半径或正多边形螺旋形的发送端放大线圈(12)中心到外端点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量发送线圈(11)采用平面盘式螺旋稀松绕制的形式;能量发送线圈(11)由外至内绕制成n2圈;能量发送线圈(11)与发送端放大线圈(12)两者同心布置套装于同一平面内,能量发送线圈(11)与发送端放大线圈(12)从外向內圈圈相间套装排布;能量发送线圈(11)第一圈导线的中心线与发送端放大线圈(12)第一圈导线的中心线相隔距离为d1,能量发送线圈(11)第二圈导线的中心线与发送端放大线圈(12)第二圈导线的中心线相隔距离也为d1,以此类推,能量发送线圈(11)第n2圈导线的中心线与发送端放大线圈(12)第n2圈导线的中心线相隔距离为d1;n2=1~6,并且n2小于n1,n1为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圈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线圈,其特征在于由外至内,所述的能量发送线圈(11)的第一圈处于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第一圈与第二圈的空隙里,能量发送线圈(11)的第二圈处于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第二圈与第三圈的空隙里,依次类推,能量发送线圈(11)的第n2圈处于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第n2圈与第n2+1圈的空隙里;n2=1~6,并且n2小于n1,n1为发送端放大线圈(12)的圈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57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爆型LED日光灯管
- 下一篇:吡咯基异喹啉酮衍生物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