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墨罐以及喷墨打印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9052.X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5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小牧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41J2/17 | 分类号: | B41J2/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墨罐 以及 喷墨打印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在冲洗动作中从喷墨头排出的墨水作为废墨而暂时存积的废墨罐、以及搭载废墨罐的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中,为了防止由墨水增稠引起的墨水喷嘴的堵塞而定期进行冲洗动作。在冲洗动作中,将喷墨头配置于与喷头罩对置的维护位置,从喷墨头排出墨滴。排出至喷头罩的墨水作为废墨被回收,并存积于废墨罐。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墨罐与废墨罐的墨盒。废墨罐具有存积废墨的壳体,壳体具备:将从喷头罩回收的废墨导入壳体内的废墨导入口、以及与导入废墨并行地从壳体内排出空气的通气孔。另外,壳体为了抑制在将墨盒安装于喷墨打印机时废墨罐所占据的容积,而构成为薄且扁平。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7550号公报
有的废墨罐,在壳体内保持着吸收废墨的吸收材料。在上述的废墨罐中,需要增大吸收材料的体积来确保废墨的吸收量。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废墨罐大多构成为较薄,因此存在若增大吸收材料,则壳体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此处,可以想到在壳体内设置肋,来提高壳体的强度的方法。但是,在设置肋的情况下,必须使肋不妨碍废墨向吸收材料的渗透。另外,若不将空气从通气孔适当地排出来将壳体内的空气依次替换为废墨,则导致废墨从墨导入口溢出,因此必须使肋不遮挡在壳体内空气朝向通气孔的流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壳体的强度而不阻碍废墨向壳体内的导入、和被导入的废墨向吸收材料的吸收的废墨罐。另外,提供一种搭载上述的废墨罐的喷墨打印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废墨罐,其特征在于,
具有具备废墨导入口及通气孔的壳体,并在上述壳体内具备对从上述废墨导入口导入的废墨进行存积的废墨存积空间、和对上述废墨进行吸收的吸收材料,
上述废墨导入口以及上述通气孔设置于上述壳体的上侧部分,
在上述壳体内具备对上述废墨存积空间进行分隔的肋,
在上述肋的上端部分设置有使上述废墨存积空间的被上述肋分隔的多个部分连通的连通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壳体内设置有从顶板朝向下方向底板侧延伸的肋,所以提高壳体的强度。此处,从废墨导入口导入到壳体内的废墨因重力而朝下方渗透吸收材料,并经由肋的下端与底板之间的间隙朝比肋靠通气孔的一侧转移。因此,废墨对整个吸收材料的渗透不会被肋妨碍。另外,由于通过设置于肋的上端部分的连通部来确保从废墨导入口到通气孔的空气的流路,所以即使壳体内的内压因来自上述废墨导入口的废墨的导入压而上升,也能够与废墨向壳体内的导入并行地进行空气从通气孔的排出,从而能够将壳体内的空气依次替换为废墨。因此,不会使废墨从废墨导入口溢出。并且,由于在壳体内设置有肋,所以保持于比肋靠废墨导入口周边的废墨存积空间的吸收材料,因从废墨导入口导入的废墨,而保持为湿润的状态。由此,即使是在废墨为颜料墨水的情况下,也促进废墨向吸收材料的渗透。
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壳体具有顶板及底板,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上述顶板的一侧的端部分与上述底板的上述一侧的端部分连结的前板、以及与上述前板对置并将上述顶板的另一侧的端部分与上述底板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分连结的背板,上述废墨导入口形成于上述前板,作为上述肋,具备从上述壳体的顶板朝向与上述顶板对置的底板侧延伸的两根上述肋。若作为肋具备多个肋,则容易提高壳体的强度。另外,若各肋与顶板连续,则即使是在各肋的上端形成连通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壳体的强度。
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两根肋中的位于上述通气孔侧的后侧肋的下端,位于比位于上述废墨导入口侧的前侧肋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这样一来,从废墨导入口导入而渗透吸收材料的废墨,首先经由前侧肋的下端与底板之间的间隙,渗透保持于前侧肋与后侧肋之间的废墨存积空间的吸收材料部分,然后,渗透保持于后侧肋与背板之间的废墨存积空间的吸收材料部分。因此,能够使废墨渗透通气孔的附近为止的时间延迟。
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前侧肋以及上述后侧肋呈直线状地延伸。这样一来,肋的形状变得简单,因此容易使吸收材料保持于壳体内。另外,确保壳体内的废墨存积空间大,从而能够收纳大型的吸收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90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